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05527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文 属:撰写
B.连辟公府不就:就任
C.再为太史令 迁:迁徙
D.知奸党名姓 阴:暗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三辅 于:在
B.入京师 因:于是
C.十年成 乃:竟然
D.妙尽璇机正 之:的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衡禀赋过人,通晓五经六艺,从容淡静,不慕名利。
B.张衡文学造诣高,写了《两都》《二京赋》来讽谏当世。
C.张衡科技成就卓著,擅长器械制造,制作了浑天仪。
D.张衡为政清明,担任河间相时整顿法度,捉拿奸党。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D.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为司农郑众的曾孙,曾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但他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他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于是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后面又陈述了几件紧急的事情,皆不备采纳,郑太只得弃官而走。
C.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郑太却敢直言。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18-10-18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上疏,丰等见震连切谏不从,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材木,各起家舍,役费无数。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司农:官名,掌管政府钱谷之事。②大匠:即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B.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府:汉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开府,称为三府;三府有招贤纳才的权力。
B.诣阙:指奔赴朝廷。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使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C.谤木:古代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以写谏言,目的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
D.恚望:怨恨和希望,文中指杨震谢绝宾客,表达愤怒,希望皇帝省悟而收回成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学问广博,清正廉洁。他年轻时就爱好学习,通晓经书,广泛学习;不接受私事请托,子孙生活条件不好,但他并没有为他们置办产业。
B.杨震为官正直,坚持原则。权臣向他推荐官员人选,并用皇帝的名义对他施压;他义正辞严,以任命须按正常程序为由拒绝,权臣恼怒而去。
C.杨震责任感强,虑事长远。针对赵腾指责朝政得失被关押的情况,杨震认为应当保全赵腾性命,从而引诱并找出更多对朝廷不满的底层百姓。
D.杨震冤情昭雪,终得公正对待。新皇帝即位,樊丰等权臣被处死,杨震门生到朝廷为他申冤,最终按照礼节为他改葬,远近的人都前来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
2021-06-26更新 | 1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滂传

范晔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B.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C.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D.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仪”,古代指官家的礼仪,这里指属下官员拜见上司的礼节。
B.“辟”,聘请,任用,这里指的是用为掾属。此处用法与“辟邪说”的“辟”不同。
C.“中常侍”,汉代宦官的一种官职,举行典礼时引导宫中事务,掌有实权。
D.“督邮”,郡守的重要属官,职务是督察属县邮政,兼司狱讼、捕亡等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立志除恶,能够震慑不法官员。冀州出现饥荒,动荡不宁,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弃官而逃。
B.范滂节操高洁,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范滂虽按下属常规的礼仪参拜陈蕃,但内心渴望陈藩阻止自己行礼;未获优礼后范滂愤而弃官。
C.范滂嫉恶如仇,对亲故亦不徇私情。范滂担任功曹时,唐衡请托太守宗资任用名声不佳的李颂为吏,范滂却极力阻止对外甥的任命。
D.范滂大义凛然,坦然接受灭顶之灾。面对奸党的迫害,范滂不愿牵累吴导,主动到监狱投案,也拒绝了县令郭揖一起逃亡的建议。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②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兼爱》)
5.文章如何体现传主的忠直与时势的恶浊之间的尖锐矛盾?试分点概括。
2022-11-08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