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05555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鼠疫斗士,国士无双

1907年,二十八岁的伍连德收到一封重要的来信。信是中国直隶总督袁世凯签名发来的,邀请他回国,担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校长。伍连德决定接受邀请,北上天津。

1910年冬天,东北暴发了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三天内死亡病例多达四万,引起了极度恐慌。当时,俄国和日本认为清政府没有能力平息疫情,提出派兵进驻东北。如果将防疫大权交与日俄,就等于交出东北主权。受清廷之命,伍连德毅然奔赴东北,直面正在疯狂肆虐的疫情。

根据所掌握的流行病学知识,伍连德调查发现:疫病源于满洲里。当时,世界皮毛市场对本地出产的旱獭(土拨鼠)皮的需求量陡增,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猎手,他们不知道哪些旱獭有病,见到就捕。到达疫区3天后,伍连德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中国第一例人体解剖,从患者尸体中发现了鼠疫杆菌,证实了疫源来自旱獭,从而确定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直接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伍连德当即在傅家店租了一间房子作为消毒站,教当地人把硫黄和石炭酸放在罐子里烧烟消毒,灭杀空气中的病菌。接着将患者送往鼠疫医院,采用列车车厢隔离3000多例接触者,令所有人佩戴自己发明的加厚口罩。然后通过政府封锁铁路,控制疫情向外传播。

由于疫情失控时间太长,等待埋葬的尸体在雪地上排成了长蛇阵,足足有两三里路长。更糟的是,挖埋的人因为怕传染,逃的逃溜的溜,最后根本没人管了。为了杜绝祸患,伍连德挑战了几千年来中华大地“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他联合地方官员上奏请旨。三天后的下午,北京外务部发来电报,皇上批准了伍连德的请求,同意火化病尸。当晚,以一百具为一堆的尸体被架在木柴堆上,浇上煤油,冲天大火烧了一个通宵,所有尸体被烧成灰烬。肆虐了东北三省长达七个月的鼠疫,至此全部扑灭,伍连德扬名天下。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的‘总司令’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1914年5月,由他发起的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同时,继东三省防疫事务机构之后,他又促成了中央防疫处的设立。这时候的北洋总统徐世昌找到伍连德,想请他出任中央防疫处处长。面对走马灯似的北洋总统,伍连德心有顾虑,他知道出任一个政府官职,将要耗去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置身于一团乱麻似的北洋政府,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为了专注学术研究,他曾婉拒过蒋介石签署的国防部军医署署长的任命,婉拒过冯玉祥的当面邀请。

为了表示诚心,徐世昌特地选在伍连德生日那天宴请他,并且请自己的侧室石雅如做了好几道带南洋特色的菜品。面对南洋风味的家乡菜和特地为自己祝寿的美酒,伍连德分外感动。盛情难却,他对徐世昌说:“好,我接受总统安排的这个职位,但是总统也得听我一句话——我已经向政府提起了至少三次,收回中国海关检疫权。”

中国海关检疫始于1873年,一直掌握在洋人手中,由于外国检疫官的不重视,多起霍乱由此传入中国。伍连德的一番话引起徐世昌的高度重视,他任命伍连德全权负责全国海关检疫事务,最终拿回了海关检疫权。期间,伍连德曾在厦门连吃闭门羹,就铺着被子在厦门海关门前的台阶上睡了三个晚上。门房无奈,将情况通报给洋关长,最后才勉强同意交还海关检疫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哈尔滨的伍连德拒绝与日寇合作,愤然出走。那天暴雨倾盆,道路被淹,汽车根本走不了。伍连德带着随从雇请挑夫挑着他的研究资料与药品徒步行走在烂泥路上,一天只能走上十多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内战火纷飞,已无安宁之地。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查,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检疫所,重返马来西亚。一个小小的诊所,庇护着他最后的人生追求——救死扶伤。其实即便到了晚年,他仍然有许多机会出任要职:二战结束后,马来西亚总督派人来邀请他参加吉隆坡联盟议会,后来的联盟党领袖也盛邀他出任政府高官。但他一一拒绝,只要拥有一个小小的诊所为人看病,对他来说一切就足够了。

作为中国现代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伍连德留下了《肺鼠疫专论》《中国医学史》《鼠疫概论》等颇多经典著作,创刊《中华医学杂志》,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共20处,其中包括著名的协和医院。重返马来西亚之后,他利用行医之暇,花了六年间,写成一本洋洋五十万言的英文自传,叫《鼠疫斗士——一个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槟榔屿逝世,享年81岁。

(选《鼠疫斗士,国士无双》,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伍连德医学知识扎实,而且善于灵活运用,根据所学的流行病学知识,他推测东北流行性传染病来自满洲里,源于旱獭。
B.伍连德收到回国邀请,欣然而来;面对鼠疫肆虐,临危受命,说明他热爱中国;同时,他拒绝过很多政治邀请,表明他又是一个清高孤傲,一心专注于医学事业的人。
C.面对大量堆积无人管理的尸体,伍连德知道火化是最好的办法,但又深知中国人“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想到了圣旨这个办法。
D.伍连德最终答应出任中央防疫处处长一职,是因为徐世昌诚心诚意,以实际行动打消了伍连德此前的所有顾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交代了鼠疫暴发时,日俄两国对东三省虎视眈眈的背景,突出了伍连德临危受命的重大意义,侧面表现了其民族自尊心。
B.文章详细地交代了伍连德扑灭东北大鼠疫的过程,正面表现了其精湛的医学技艺和非凡的组织能力;又通过详写徐世昌邀请他任职一事,侧面表现了伍连德的出色能力。
C.文章大体上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记叙“斗鼠疫”“收回海关检疫主权”“拒绝日寇”“重返马来”等主要事件,展现了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D.文章善于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伍连德在中国担任过校长、处长等职,却一一拒绝了马来西亚政府的所有任职邀请,说明他深爱着中国,而不关心马来西亚的医疗事业发展。
3.伍连德于1926年9月8日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这是中国东北边陲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医学学校,如今已发展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不仅在教育上卓有贡献,在其他方面也大有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地方。请简要概括伍连德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忆白石老人

艾青

1949 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

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见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蜓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油画。

他画鸡冠花,也画壮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画丝瓜、窝瓜;特别爱画萌芦;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

他也画山水,没有见他画重峦叠嶂。多是平日容易见到的。他一张山水画上题:“子用自家笔墨写山水,然人皆以余为糊涂,吾亦以为然。白石山翁并题”。印章“白石山翁”。

后在画的空白处写“此幅无年月,是予二十年前所作者,今再题。八十八白石”,印章“齐大”。

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一首诗:“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食欲枯。安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三百石印富翁五过都门”,下有八字:“安得之安字本欲字”。印章“白石翁”。

他看了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

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就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他知道这是对他画的赞赏。

这张画是他 70 多岁时的作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呵。”

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有一次,他正在画虾,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我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

他挂了三张画给我看,问我:“你说哪一张好?”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懂得。”       我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

一天,我去看他,他拿了一张纸条问我:“这是个什么人哪,诗写的不坏,出口能成腔。”我接过来一看是柳亚子写的,诗里大意说:“你比我大十二岁,应该是我的老师”。我感到很惊奇地说:“你连柳亚子也不认得,他是中央人 政府的委员。”他说:“我两耳不闻天下事,连这么个大人物也不知道。”感到有些愧色。

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他说最近有人从香港来,要他到香港去。我说:你到香港去干什么?那儿许多人是从大陆逃亡的……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他说:“香港来人,要了我的亲笔写的润格,说我可以到香港卖画。”他不知道有人骗去他的润格,到香港去卖假画。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了。”他已预感到自己在世之日不会有多久了。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他逝世时已经九十七岁。实际是九十五岁。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引出下文与白石老人的交往。
B.白石老人不满意外宾看过他的画作后没有“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其虚荣心由此可见一斑。
C.白石老人坚持“用自家笔墨写山水”,体现出他对艺术独创精神的追求。
D.本文记叙了“我”与白石老人的交往经历,字里行间透露着怀念和崇敬之意。
2.艾青塑造了一个“天真”的艺术大师的形象,白石老人的“天真”体现在哪些小事上?请加以概括。
3.艾青说:“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请围绕这句话,对文章进行分析。
2018-12-05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①1982年,年入不惑的李尚师,早已饱历国运与人生的坎坷,本想在中学教师的任上安居乐业,安享宁静。但在1985年,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②此后,李尚师一边教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史料。李尚师自己拟定了修史计划,雷打不动。晨鸡啼鸣,他书房里的灯就亮了;夜阑人静,他依然秉笔疾书。在他的书桌上,除了一个旧茶杯,一个暖水壶,剩下就是成堆的稿纸和资料。

③上有老父,下有幼子、家中的柴米油盐,仅靠自己的工资已杯水车薪。每当此时,老母亲埋怨他不该写书,亲戚朋友也纷纷前来劝说。但是,李尚师心里有个“报国梦”,他咬牙坚持着。

④李尚师寻觅散布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搜集。为了解决晋国有争议的地名,他曾不知多少次自费实地考察。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⑤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理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⑥“修史不拘泥于前人,要兼容并蓄进行创新。”李尚师如是说。这部于2014年出版的长达150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国别通史,并且兼具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志书的特点,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在《晋国通史》中李尚师还增列了诸多名人雅士名字和事迹,加以评述,写出242人的传记,并就晋代人物和器物列出专表29个,填补了以往晋国史研究的缺陷。

⑦李尚师将自撰的“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的楹联挂在门口。他说,修史者不能为权势所动,不被浮躁和喧嚣左右。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⑧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小学五、六年级时,读《汉书》,班彪、班固、班昭三人炽烈的以史报国思想便刻在心里。”在太原温暖的阳光下,李尚师先生饶有兴趣地给记者回忆起当年从事晋国史研究的缘由。

(李江《〈晋国通史〉填补史学空白》)

②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年入不惑的李尚师之所以转变人生轨迹,“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完全是因为自小“报国修史”的思想便刻在心里。
B.边教书边整理史料的李尚师,在时间和金钱都非常短缺和紧张的情况下,不顾亲友反对,坚持着自己的“修史报国梦”不动摇。
C.李尚师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确定了“翼”是南梁故城,毅然肯定“临汾盆地说”,表现了他过人的学识水平和求真的治学态度。
D.李尚师深知,修史最忌浮躁,他担心自己会被世俗名利喧嚣左右,因此亲自撰写了“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的楹联以自勉。
E.围绕“报国修史”的中心,材料清晰地展示李尚师在修史路上艰难跋涉的轨迹,将一位潜心修史的史学家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2.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天下河东,无出其右。”李尚师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3.为什么说李尚师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10-17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奇才今寂寥
——浦江清其人其事
谙熟掌故的人没准还记得,当年的北平曾有著名的“清华双清”。“双清”者,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而今,前者依然声名煊赫,后者却已门庭寥落。
浦江清的治学之路丰富多姿:初从吴宓研修西洋文学,继随陈寅恪治东方学,后回归王国维所做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几年下来,他中西并举,古今兼擅,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不胫而走。
浦江清在诗文创作上极勤奋,但在治学上却极谨慎,饶有东大前辈“述而不作”之风。十余年间,他仅写了《八仙考》《<逍遥游>之话》两篇论文,前者一俟问世,便是对学界大佬朱希祖都很不以为然的张荫麟也极为倾服。
抗战时期,安顿好家人的浦江清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寇的警戒线,在水灾、空袭的威胁下,在胃病、疟疾的折磨下,翻山越岭,一路西行赶回西南联大,以免耽误学生功课。联大时期,他常年蛰居于文科研究所,潜心研究和写作,经常带一两个饼到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闭馆时不知出来,常常被人锁在里面。
抗战胜利后,联大结束,清华恢复。长年清苦的生活,艰难的处境,令浦江清的胃病日甚一日,南方气候无疑与其更相宜,东南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遇刺。即便亲友如何劝阻,他只是说:“闻先生遇害,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回到清华后,他立即接替闻一多的工作,续讲“楚辞”,并与朱自清等共同整理闻一多遗著。不久,朱自清亦病亡,使国文系再受打击。作为硕果仅存的元老,浦江清独撑危局,不顾病弱之躯,毅然承担了主编《朱自清全集》的重任。
解放后的学生马嘶这样描述对浦江清的印象:“他的衣着不很讲究,有点不修边幅的样子,天冷时便穿上一件棉袍,那时,男人穿长袍已显得很不合潮流了。”在浦江清心中,衣着并不重要,教学才是第一位的。
浦江清会唱昆曲,不仅把那些脍炙人口的元曲剧情讲得有声有色,兴致高时还会哼唱一曲,谓之“吟唱教学法”,意在熏陶。他在课堂上唱昆曲,开始听讲者都掩口而笑,后来不少人都喜欢上了他那入神的清唱。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讲到《长生殿》时在堂上清唱的其中一段曲词,“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飞雁”,至今还是余音缭绕。学生白化文回忆说:“浦先生拖课半小时是常事,有时能达到一小时。他老人家很认真,万一自己迟到,那时间一定要补上。这可苦了大伙儿啦,午饭去晚了就只剩下粉条子啦。当时我还写了打油诗一首:‘教室楼前日影西,霖铃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声咽处,回肠荡气腹中啼!’”。
浦江清觉得郭沫若对屈原出生日期所下结论有误,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他从头学习高等数学和古代历法,常常忘却寒冷与疲倦,后半夜起床看星象,用以推算出准确的生卒年份。后来写出《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这一重要论文。上课时,他对学生们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意见,郭沫若先生的一种,XX先生的一种,还有我的一种。我以为这三种意见,我的意见最为正确。”台下学生都为他的这种坦率与真诚相视而笑。
解放后繁重的工作和频繁的运动,彻底摧毁了浦江清的健康,终致其十二指肠穿孔,以至于只能采取保守疗法而不能手术。期末考试时,他只能让学生挨个到其病榻前轮流口试。浦江清闭着眼睛静静地听学生回答,待回答完毕,才睁开眼睛,在成绩册上写个“优”字。
浦江清逝世时只有五十三岁,时为教研室主任的游国恩与室内的研究生、助教们做了几副挽联,后人对程毅中所做一副印象深刻,那就是: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
(根据刘超、浦汉明、白化文、程毅中等回忆文章改写)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浦江清的论文《八仙考》问世后,学界大佬朱希祖不以为然,张荫麟则极为倾服。
B.浦江清在课堂上清唱的《长生殿》唱词,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深刻,至今还是余音缭绕。
C.白化文写的打油诗以形象、幽默的笔调描绘出浦江清清唱拖课时学生的饥饿与无奈。
D.浦江清对自己的屈原出生日研究结论的自信,表现出他在学术上坚持己见的独立精神及其个性上的坦率和真诚。
E.本文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浦江清的形象。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程毅中“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这副挽联有哪些内涵?
3.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浦江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浦江清“门庭寥落”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016-11-18更新 | 2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