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4 题号:942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运气却从来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届世界锦标赛,但还从来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没有任何一个田径选手的付出比奥蒂更多,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短跑选手能在37岁的“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遭遇到比奥蒂更多的莫明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的缺席,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掌声和欢呼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全部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预示着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了下来,只有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奥蒂来说,似乎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飞身领先,她像旋风般地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孤独的奥蒂一人奔跑在赛场上,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观众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了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中,面无表情的奥蒂转身在跑道上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着……

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同时撞线,成绩虽然都是10秒82,但金牌却被莫明其妙地判给了对方。站在银牌领奖台上的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1996年奥运会的百米决赛上,历史居然惊人地类似,奥蒂又是在同样的情况下输给了德弗斯。

去年底,疲惫的奥蒂终于决定退役,捧着20多枚在世界大赛上夺得的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奥蒂宣布自己将转做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田径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送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奥蒂沉重地走着,一步一个坎,一步一个艰辛。那条百米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全场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发脾气,没有沮丧,她的脸上现出坚毅的表情。

她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力量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服输的精神感动着观众。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海外版》(19970805六版)

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人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2007·山东·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选文第②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

2019-08-0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C.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2016-11-17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包括豫中西的王湾三期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晋西南的陶寺文化和陶寺晚期文化,以及关中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等。而龙山时代的北方文化只有一个,即老虎山文化。其实这些文化都属于广义的中原龙山文化范畴。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受到海岱龙山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中原和北方诸龙山时代文化,均可以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期,前后期的变化以临汾盆地最剧:龙山后期,原本无鬲的临汾盆地出现大量陶鬲,陶寺文化也就因此而变为陶寺晚期文化,这与老虎山文化的强力南下有关,说明北方和晋西南之间发生了冲突战争。

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不止到达晋西南,类似的陶鬲、细石器镞和卜骨还进一步渗透进后岗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等当中,理当给这些地区带来一定压力。稍后王湾三期文化向豫南和江汉地区的剧烈扩张影响,或可视为是来自北方压力的余波。

北方地区自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以来,石城猛增,战争频繁,父系家族突显,显示和东方地区一样开始了社会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墓葬多无随葬品,绝大多数石城不过是御敌之普通石围聚落,这种长期延续的社会发展和文明化方式,可以概括为“北方模式”,与“中原模式”相对。

中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开端于更早的庙底沟时代,而于铜石并用时代明显加快了步伐。中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专门武器除铖外还增加了矛、石镞等,精整、量大、形态多样,反映战争专门化程度、惨烈程度空前提升。

北方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亚文化,在公元前5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漫长时间里,基本都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在中原的带动和影响之下发展。但公元前约2200年以后,北方文化迅速强大并对中原产生强烈影响,其深层原因当在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当中寻找。

北方较中原冬季更为干冷,发展农业的条件有限,狩猎采集和畜牧业程度明显高于中原;北方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对动植物资源及其经济形态的影响程度也远甚于中原。这就决定了北方地区不容易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差异,而且锤炼了北方人相对习于流动、坚韧不拔、勇敢强悍的集体性格。而中原处于早期中国的核心位置,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都大致适中,使得中原“发展到成熟的文明社会——晚期夏王朝阶段”。

北方地区地处边缘,积淀有限,最终也只是将其文化要素融入中原,并未能长期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中原地区居“天下之中”,只有这里才具备兴盛时影响全局、低谷时博采众长的特殊条件。这是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的缘由。

(摘编自韩建业《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化分布比同属于广义的龙山文化的北方文化分布复杂,因前者诞生的时间比后者早。
B.老虎山文化向中原文化地区广泛渗透,给中原地区带来压力,其后,北方王湾三期文化又向豫南等地扩张。
C.公元前约2200年之前北方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公元前约2200年之后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
D.老虎山文化的一些现象表明北方社会发生了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龙山时代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文明进行阐述,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历史背景。
B.文章主要从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的角度,阐述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融合。
C.文章对“中原模式”和“北方模式”这两种文明模式进行比较,论证了“中原模式”优于“北方模式”的观点。
D.文章从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山文化后期,临汾地区出现原本没有的陶鬲,这与北方老虎山文化南下渗透有密切关系。
B.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武器精整、量大、形态多样,这表明,战争的专业化和惨烈程度很高。
C.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没有显著差异的地区,其气候对经济形态的影响较大。
D.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原因是中原具有有利的地理环境。
2018-07-06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