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1056701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景观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景色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的“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明显。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一带;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春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造景因地制宜B.高峰深谷相映
C.布局错落有致D.具有皇家气派
2.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B.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
C.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D.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大观园)分派收拾。”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 探春住了,惜春住了,李纨住了,宝玉住了怡红院。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蓼风轩 秋爽斋 蘅芜苑B.秋爽斋 蓼风轩 蘅芜苑
C.蓼风轩 秋爽斋 稻香村D.秋爽斋 蓼风轩 稻香村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选择北京作为都城B.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C.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D.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B.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
C.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D.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B.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C.毋庸置疑,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D.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华文化中“为己”和“利己”的区别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大量引用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
C.文章通过举例分析,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的论断进行有力批驳。
D.文章在前面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礼记》《尚书》的相关论述说明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
B.中华文化中所说的“人”,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
C.“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的含意与成语“舍己为人”的“为人”的含意相同。
D.有些西方学者因为没能准确理解“为己”的含义。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错误认知。
2020-06-04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因为礼乐制度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所以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以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2020-04-27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什么叫“代入感”?为什么读网文特别容易代入?类型化网络小说明明角色高度相似,为什么读者还欲罢不能?其中的奥妙,在于移情与共通感等审美心理的基础、网络媒体诉诸多样感官的表达手段以及大数据精准定位文艺作品目标人群的传播技术。

②代入感是作品引发受众认同的机制,故事人物的某些方面召唤读者将自己替换为主人公,从而感同身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代入感这种强烈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长篇网络小说不可或缺的属性。由于网络小说整体数量众多连载更新时间漫长,读者很可能读到一半就放弃。因此,作品绑定读者,将单纯的浏览转变为强烈情感认同的能力便十分重要。只有让读者将阅读上升到与情感满足相关的地步,作品才能始终保持吸引力,并激发点赞、订阅等行为。

③代入感并非网文独有,它可以泛指文艺作品以独特形象激发受众心灵共振的能力。当我们因黛玉焚稿而落泪,因范进中举而心酸时,都不知不觉受代入感支配。同样,能营造代入感的也不只有文字,爱看动画片的小朋友自称小猪佩奇,青春少年通过电影《战狼》体验热血激情,也都源于代入感的力量。最强调代入的莫过于电脑游戏,玩家通过技能、颜值等选择,通过虚拟形象开启一段全新生命旅程。可见,不同文艺形式在不同的感知领域里,均能产生相似的代入感,但互联网却加强了这种感受。网络媒体以高仿真的声、像构造虚拟在场,使身体出席之外的另一种“真实”体验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接纳。

④互联网在代入感营造方面具备其他媒体无法匹敌的优势,但代入感并非网络产物,它的作用机制类似移情。19世纪德国美学家利普斯指出,艺术欣赏时审美对象获得主体情绪灌注,充当其人格化的自我观照,因而,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生。这一过程与代入感何其相似,我们读书都经历过酣畅淋漓、欣然忘我、久久不能自拔的“与对象共生”过程!除移情外,同情心、共通感、共情或共鸣等,也在不同层次强调置身其中、知味会心的代入过程。

⑤一般说来,要通过抽象文字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并在不同层次读者间唤起共鸣,并不十分容易。但为什么正是那些被视为缺乏技巧的网络写手,能够制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呢?这是因为网文作者最熟悉原生态网络生活,与浸淫于在线娱乐的网络读者之间,存在大量共通兴趣点。两个群体共同构筑着网络文化生态。同时,再火的网络小说也并非面向全体网民,而是有针对、有目标地选择推送。数字技术利用用户画像对阅读和写作进行匹配,以保证二者最大可能的契合。网络小说虽归类为文学,但追网文却并非面对单一文本的阅读,而是即时互动的集体行动。所以读网文时代入的不仅仅是角色,还是一种集体心理范式。代入者以个人独特经历和联想来丰富类型作品,最终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达到参与时代共同记忆构建的效果。

⑥代入感并不是专业术语,它最初只是年轻人对一种审美体验的自发概括。随着文化群体的代际更迭,青年群体的惯用语经由网络传播,影响面日益广泛,不仅显示出活波新鲜的文化个性,还展现出积极的社会意义。当代入感脱离文艺欣赏,进入人际交往的社会领域时,善于代入作品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有较强的情感感受力,甚至较高的换位思考能力。因此,代入感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积极意义。

⑦网络文学容纳着大量新手作者的日常创作,网络上的文学批评也来自诸多非专业论者的日常点评,他们自然会以最熟悉的通俗语言对规范化术语进行补充和拓展,使文艺理论更接地气、更反映文艺发展的现状。可以说,“代入感”的运用反映了当前网络文艺的蓬勃生机。

《代入感运用为网络文艺增添蓬勃生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媒体的表达手段和大数据的传播技术运用使得类型化网络小说即使角色高度相似,也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B.网络小说必须要绑定读者,将读者单纯的浏览转变为强烈情感认同,让读者将阅读上升到与情感满足相关的地步,才能保持吸引力,激发起点赞、订阅的行为。
C.代入感存在于不同文艺形式的不同感知领域里,但网络媒体的高仿真声,像构造出虚拟在场,使身体出席之外的另一种“真实”体验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接纳、加强了这种感受。
D.读书的时候经历的酣畅淋漓、欣然忘我、久久不能自拔的“与对象共生”的过程,就是代入感。除此,同情心,共通感,共情等,也强调代入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什么叫代入感”为核心话题,逐层展开论证,证明了代入感的运用为网络文艺增添了生机的观点。
B.文中讲到我们在阅读文字看电影、玩电脑游戏时都受到代人感的支配,是为了说明代入感并非网络文艺独有。
C.文章第五段通过因果论证,证明了网络写手和网络读者两个群体共同构筑了网络文化生态。
D.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阐明了代入感对网络文艺产生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利普斯的观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生的过程与代入感非常相似;另外,读书时产生的共情、共鸣等审美感受也强调代入过程。
B.代入感有其积极意义,一个人如果有较强的代入感,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有较强的情感感受力和换位思考能力。
C.网络写手即便缺乏写作技巧,但是他们因为对原生态网络生活熟悉,又与网络读者之间存在大量共通兴趣点,所以能够制造出强烈的代入感。
D.网络文学的新手作者和网路上的非专业论者以最熟悉的通俗语言对规范化术语进行补充和拓展,使文艺理论更接地气、更反映文艺发展的现状。
2020-08-19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