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06162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运动健身中来。在全国各地,太极拳集体展演、五人制足球赛、青少年田径赛……运动成为生活方式,健康成为共同诉求。

公众的健身热情和健康追求,背后是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很多“细节的变化”映照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牛油果、秋葵等营养食品悄然走红,带动“卡路里经济学”;城市马拉松受到热捧、手机APP记录走了多少步,运动社交为生活增加新乐趣;健康心理、快乐人生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人们比以往更关注心理健康……可以说,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食物、更公平可及的体育设施、更优质普惠的医疗服务……人们在这些方面的更高诉求,莫不与健康有关。“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所谓大健康,应该是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不仅追求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不仅要求疾病治愈,更追求远离“亚健康”的强健体魄,锻造抵御疾病的强大身体素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健康包含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生活压力、社会竞争加剧,加之以往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也存在一种羞于谈心理问题的倾向,这些因素都让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升学烦恼、竞争压力、情感孤独……如果人们不能获得足够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那么无论在身体健康上投入多少,也难以获得全面的健康。从科学视角看,大脑的神经冲动确实会影响神经体液分泌,人的精神状态影响着身体状态。中医也讲“形神合一”,既要“动以养形”,也要“静以养神”,达到形神兼养、身心俱佳的健康境界。正所谓“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更加注重心理建设、心理健康,才能获得内外兼修的真正健康。

同时,大健康理念也启示人们,健康也是“管”出来的。从健康管理的链条来看,生病治愈属于最为末端的环节,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则要求我们更多进行健康的源头治理。身体没有疾病只是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如果总是感到疲劳乏力、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那么人就很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正因此,大健康不仅要求已病后能够治愈,更意味着增强未病时的预防能力,这意味着社会的健康管理需要关口前移,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往深层看,树立大健康的观念,涉及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深层调整。从治理来看,政府部门的职责不仅在于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更需要围绕大健康进行综合治理。包括体育锻炼、食品安全、生态环保等都属于大健康的范围,更需要政府部门把健康融入相关政策,形成有效的大健康治理体系。对社会和个人而言,如果说医疗是外生变量,那么健康就是每个人固有的责任。大健康为企业开创了新的健康产业蓝海,同时也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匹配于大健康的治理格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真正把大健康的观念落实为实际行动,转化为近14亿中国人的强健体魄,我们就能用健康的身心为经济发展注入旺盛活力,用健康的体魄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人民日报:《美好生活需要“大健康”》2019年08月1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人们为了太极拳表演、足球赛、青少年各种田径赛而把运动当作生活方式。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C.从科学视角看,只要注重心理建设、心理健康,就能获得内外兼修的真正健康。
D.树立大健康的观念,需要个人、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最终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大健康”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细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这一观点。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论证了全民健康对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这些要求无不与健康密切相关。
B.所谓大健康,不仅要求治愈疾病,追求身体健康,同时也追求精神上的健康。
C.大健康要求我们增强未病时的预防能力,因此,社会的健康管理的重心转向“治未病”。
D.大健康为企业开创了新的产业蓝海,使得政府的职责由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转向围绕大健康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近30年前,科幻小说《雪崩》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元宇宙会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从在游戏中参加虚拟演唱会,到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参加会议,且会上可以用语音和动作进行实时交互,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虽然元宇宙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即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潜在的机遇和可能带来的变革值得期待,每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摘编自张近山《万物皆可“元宇宙”?》)

材料二:

元宇宙的出现,可以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的工作生活方式。比如教育方面,对于知识的理解,可以不只是限制在书本或者多媒体上,通过虚拟世界,学生可以真实地看到地球的公转、宇宙大爆炸、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奇妙的化学反应、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将这种虚拟体验运用到对宇宙知识的普及中,360度沉浸式环幕可以带学生体验穿出银河系,穿过黑洞抵达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太空互动。

但同时,元宇宙的发展也会造成更多的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人类平均上网时间已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表现更加明显,而元宇宙带来的全新视觉冲击必然会加剧这个现象。

(摘编自安皓楠《浅谈元宇宙》)

材料三:

“元宇宙”构建出的数字化虚拟空间是在数字技术成熟发展基础上呈现的新社会生活图景,以满足人们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感知体验需求。“元宇宙”的发展深深依托于数字技术的集成发展。“元宇宙”的发展中既有机遇的叠加,也有泡沫的风险。

关于“元宇宙”的争论恰恰印证了过去单一技术竞争的时代即将终止,“集成技术群”的竞争态势正在开启。“元宇宙”将网络及运算技术、电子游戏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等技术集成在一起,成为连接未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技术载体。

从当下“元宇宙”的发展来看,许多单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不成熟,诸如区块链等诸多技术还处于起步期。过去,我国4G基站网络建设从开始到相对成熟,历经六七年时间;当前,我国5G基站网络建设不断推进,但5G技术进一步的研发试验,以及边缘计算、芯片模组、仪器仪表等技术产品的成熟依旧需要一定的探索期。“元宇宙”的实现还需要包括显示、声音、输入、触觉等在内的十几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或许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摘编自范周《我如何理解“元宇宙”?》)

材料四:

“元宇宙”是刚刚开始流行的概念。目前来说,我国法律并没有专门针对元宇宙的规定。元宇宙的到来,势必会带来数据的广泛提取、使用。在法律层面面,公民数据安全应该如何保障?平台及相应各方如何使用我们的数据、信息?能否给予相应授权?对此我们应更加谨慎。

与此同时,作为提供元宇宙服务的各大公司、平台,除了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数据提取、使用外,更需要发挥行业标杆作用,从自身的行业习惯中提是取更有利于公民的服务准则。

(摘编自戴竺芯《元宇宙概念起飞法律监管要咋跟上?》)

1.下列对“元宇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30年前的科幻小说《雪崩》已经对元宇宙进行了描述,但元宇宙作为新生事物,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
B.元宇宙是与真实世界平行存在且相互连接的数字化虚拟空间,它消弭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元宇宙的出现,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其中对教育的影响最大,如会大大拓宽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途径。
D.元宇宙呈现的新社会生活图景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成熟,元宇宙终结了单一技术竞争的时代,开启了“集成技术群”竞争时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参加会议,还是将虚拟体验运用到对宇宙知识的普及中,这些案例都体现了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B.元宇宙的发展虽然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也存在泡沫的风险,人们应理性看待当前元宇宙热潮,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骗局。
C.元宇宙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数据的广泛提取与使用,需要公民保护好个人信息,也需要提供元宇宙服务的平台及相关各方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
D.材料一重在从理论层面阐述元宇宙的内涵,材料二重在从现实层面阐述元宇宙的价值,两者都辩证看待元宇宙,指出其可能会带来的弊端。
3.未来元宇宙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5-31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科技、特别是传播科技的推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重要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全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②一切媒体的发展与变革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精神交往”方式的革命。今天,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精神交往”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如何用视觉文化表现的方式,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

③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出现了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影视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影视作品在题材内容、人物塑造、场景展现、服装道具等方面都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本源中汲取营养,积极创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在视觉的表现上特征鲜明,是一种新的以电影为载体的视觉文化创造。因此,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将其理念、符号通过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新发展,也是当代国产电影艺术的一条探索之路。

④电视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化传播,让观众在电子荧屏上直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加观众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宝藏》将国宝情感化地融入到电视综艺节目的仪式场域中,在高度凝练并生动阐释“国家宝藏”极为丰富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意蕴的同时,这些电视节目还在现场设置宣誓仪式环节,增加文化的崇高感创设文化的庄严氛围,努力营造“文化想象共同体”。《上新了,故宫》远不只是展示故宫珍宝的价值连城,而是伴随着观众的“走进”,让观众体悟故宫所传承的历史文化记忆。该节目通过影像的“情景再现”复活了故宫的历史,明星嘉宾进行复盘演绎时也会置身于场景展示之中,力图实现逼真的记忆重建。

⑤如今新兴的网络视听正在异军突起,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启用了“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全新提法,并于同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节目与广播电视节目同一标准、同一尺度。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更是加快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步伐,并将“视听中国”列为国家战略。

⑥现在的传播格局早已从“点对多点”的大众媒体传播时代进入了“多点对多点”的自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传播权利”,甚至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传播权力”,个人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充任起了视觉文化创作者角色和传播者角色。2019 年,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际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广为传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了自媒体在当前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优势。这些冒着烟火气、沾着露水珠、透着人情味的中国式诗意田园生活视频,在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网络化的快节奏时代,以其独特的中国故事、东方气韵和诗意气质,巧妙地跨越了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屏障,成为深受全球观众喜欢的中国视频内容。

(摘编自孟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与国际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则是侧重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一种感性主义形态。
B.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的传播,既需要找准民族基本文化基因与时代的结合点,也要利用好各种有效传播方式。
C.当代国产电影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并将其理念、符号以新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D.《上新了,故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影像的“情景再现”和明星嘉宾的复盘演绎,让观众体悟故宫的历史文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释“视觉文化”概念,再具体分析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点明现时代的传播特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了用视觉文化表现的方式,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次重大机遇。
C.文章三、四段均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介绍了相关影视作品和节目的具体内容,让人形象直观地感受视觉文化的魅力。
D.文章第五段提到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系列行为和“十四五”时期的相关规划,都说明网络视听的快速发展及其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网络上很多的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短视频等都属于视觉文化的传播形式,它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和创新性。
B.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和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节目频上热搜,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一次成功结合。
C.大众媒体传播时代,普通大众多为视觉文化的接受者;而自媒体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D.李子柒短视频在国外广为传播,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只要找准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就可以跨越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屏障。
2022-04-15更新 | 1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均和羸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导致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可老龄化将会促使经济增长不平均和羸弱家庭储备不足。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工作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退休金的多寡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D.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2.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居民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B.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这不能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
D.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2015年开始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模式是一样的。
B.收入增长的不平均、羸弱的家庭储备将使一些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退休后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
C.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不是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我们还需考虑金融体系中国内储蓄的来源与财富分配指数等等。
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可能不能持续,甚至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16-11-18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