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汉语语法 > 文言文翻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7 题号:107293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千余石平其价予民。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B.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C.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D.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一篇杂记,杂记这种文体在古代散文中兴起较晚,内容较为驳杂,可以记人记事。
B.熙宁八年:古代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这里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C.资政殿:北宋皇宫中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也用作宴殿和讲习之所。文中资政殿大学士是宋朝的一种官职。
D.科条:本文中的“科条”指法律条文,如《旧唐书·代宗纪》记载:“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公到任前,越州已经遭遇了大旱灾。对此,他发文全面了解灾情,了解官府存粮和民间可筹集的粮食数量等情况。
B.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
C.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为后人救灾提供借鉴。
D.作者写作目的不在于为赵公个人树碑立传,而是为了号召其他官吏“有志于民”“推公之所已试”,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2)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5.请结合全文分析赵公救灾取得成功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祖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佐周代魏有功,为柱国。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父昺,袭封,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高祖生于长安,性宽仁,袭封唐公。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文帝相周,复高祖姓李氏。

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 ”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尽得其箭于其尸。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留守太原,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教止高祖,其事遂已。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

六月已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开仓库赈穷乏。所经隋行宫、苑御,悉罢之,出宫女还其家。甲子,高祖入京师,进封唐王。

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诏唐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B.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C.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D.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赐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也有朝代皇帝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文中指西魏皇帝赐子李虎鲜卑姓氏大野氏。
B.太尉,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秦汉以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因权势过重,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C.突厥,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D.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经帝王特许,重臣上朝时可不解剑,不脱履,以示殊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出身显贵。他的七世祖晋末称王,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因辅佐功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昺为隋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
B.高祖警觉机变。杨玄感将反叛,高祖最先发觉,并及时奏报皇帝,后来隋炀帝猜忌他,他察觉后,就纵情饮酒并收受馈赠米掩藏形迹。
C.高祖善射有谋。击母端儿箭无虚发;突厥犯边,隋军兵少不能敌,高祖外示闲暇以感敌,另选善射者为奇兵设伏,最终打败突厥军队。
D.高祖乘势起兵。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贼四起,高祖借突厥犯边诛杀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起兵后又派刘文静出使连和突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
(2)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5.有鉴于隋朝的倾覆,唐高祖李渊在进入长安之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抚关中民众,邀买天下民心?
2020-11-25更新 | 12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节选)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蠲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粜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阁进读,至萧、曹事。公曰:“曹不变萧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B.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C.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D.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也称“状”,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B.曹不变萧法,指的是成语“萧规曹随”,西汉时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爽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C.巡狩,指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与“巡狩”相对应的是“述职”,封疆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以评定其是否称职。
D.宾客,可以解释为“门客”,如“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还可以解释为“依附豪族显宦的人”,文章里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不断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募民有能耕闲田者,蠲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粜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②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2020-07-24更新 | 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余姚县海塘记

[北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千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究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闽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国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服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 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 世:继承
C.其易知然者也 较:比较
D.而残去杀之效 胜:制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堤成 填然鼓,兵刃既接
B.犹自以为未也 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C.不出于此乎孰能讥之乎
D.告后之人其无礼于晋
3.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并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这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通 途 川 治 田 桑 为 之 堤 防 沟 浍 渠 川 以 御 水 旱 之 灾 而 兴 学 校 属 其 民 人 相 与 习礼 乐 其 中 以 化 服 之 此 其 尤 丁 宁 以 急 而 较 然 易 知 者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2)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
2020-03-3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