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107597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社会、民族或国家的重大事件对文艺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不管是社会的、自然的。它们不仅从题材与主题上给了文艺创作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影响,对个人心理的震撼,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建构。自然灾害,包括瘟疫、疾病也是如此,以至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灾难文艺与灾难美学的传统,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以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文艺而言,唐山大地震、南方洪水及冰冻灾害、非典、汶川地震等,都在文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文艺,也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对灾难的表现参与到社会与文明的进步中。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中国,中国文艺家们又在第一时间体现出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对这场灾难的抗争中。

一般而言,灾难文艺有它的发生、发展、深化的过程,并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关注点与思想情感主题。目前中国的抗疫文艺还处在第一个阶段,它与疫情的发展是同步的、共时性的,这时的文艺必然会服从社会的总体需要,将反映疫情与民众生活,同情和悲悯受难者,特别是发掘抗疫主体的不屈精神、大爱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勇气作为中心主题,以提振民众抗击灾难的信心。在文艺形式上也有其特点,诗歌、书法、歌曲、摄影等创作快捷灵活,传播方式迅速有效的体裁更易发挥作用。随着抗疫进程的发展,抗疫文艺必将进一步发展,文艺家也有了更多的积累和思考,艺术形式与门类也会走向多样化,许多大型的文艺作品如电影、戏剧、音乐与复杂的造型艺术都会陆续产生,甚至会形成主题创作的井喷。毫无疑问,对灾难的全方位表现,特别是对抗疫中涌现的动人故事与英雄人物的表现,对在抗疫中体现出的民族大义、人道情怀,对在这次抗疫中生成的特别的精神力量将是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人类每次灾难之后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的精神价值。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这不仅是我们抗疫文艺的宗旨之一,也是我们抗疫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史,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灾难的产生常常是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中人类的认识水平、社会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正是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这种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历史上的灾害总可以反复书写,以至灾难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从长时段的创作看,如何摆脱功利的、即时的、有限的视角,在人性、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深化,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这场大不幸的自然与人文涵义,值得中国文艺家以超越的姿态进行观照与反思。

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国家不幸诗家幸,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的抗疫文艺还处在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提振民众抗击灾难信心为目的,在文艺形式上以诗歌、书法、歌曲、摄影等体裁为主。
B.随着抗疫进程的发展,抗疫文艺必将进一步发展,许多大型的文艺作品如电影、戏剧、音乐等必然会陆续产生,甚至会形成主题创作的井喷。
C.发掘抗疫主体的不屈精神、大爱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勇气,展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凝聚力,将是当下抗疫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D.中国抗疫文艺的第一个阶段,诗歌、书法、歌曲、摄影与复杂的造型艺术,因其创作快捷、灵活等因素,更易发挥提振民众抗击灾难信心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包括瘟疫、疾病等重大事件带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建构,以至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灾难文艺与灾难美学的传统。
B.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通过对灾难的全方位表现,甚至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参与到社会与文明的进步中。
C.灾难文艺有其自身发展过程,并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关注点、思想情感主题与文艺形式。目前我们的抗疫文艺与疫情的发展是同步的、共时性的。
D.我们的文艺家们只要超越功利的、有限的视角,在人性等方面进行深化,从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这场灾难的人文涵义,就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肆虐的背景下进行的“抗疫文艺”创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解。
B.文章围绕灾难文艺的意义、中国抗疫文艺的发展、灾难文艺需探索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中国文艺家提出建议、期许及严厉批评。
C.文章兼顾灾难文艺的历史和灾难美学的传统,既有对当下“抗疫文艺”创作现状的分析,也有对灾难文艺的总结与反思。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灾难文艺的创作、发展、深化及其意义价值等方面展作了论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或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B.《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干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观众的一些争议。
2016-11-18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这则医美广告正说明了广告商是如何将女性身体的“美”“好”与“自信”“完美”“成功”等价值观进行了置换。

④广告解构那些根植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客体中的意义,利用所谓“任意能指”的效应来重新解释原有的使用价值。在“身体被认为是最美消费品”的当今社会,医美广告不断培养人们永不满足的形象消费需求。在这里,广告提供的意象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神话系统,其话语本身就是脱离具体产品之物的概念性能指,其与生俱来的工具性的特色就是激起对产品的意象与意义的想象,从而造就出一种真实产品的虚像。这样一来,产品就成了消费者品位、时髦,或者其他价值观的象征。

⑤在“姿”本主义的市场背景下,美丽才成为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宗教式绝对命令。文化学者陶东风指出,消费工业的制造者们隐蔽地制造了身体的标准模式之后,又通过传媒的力量,反复强调身体特征的可塑性,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塑造身体,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的、美的外观形象。如果不按照这一标准来重塑自己的身体,就会产生对身体的焦虑感。医美广告主们热衷于把“自信”“完美”“成功”等字眼当作宣传噱头,利用广告,巧妙地将整形自由与女性的个人价值挂钩,不断传递“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的价值观。医疗美容被赋予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仅能让人们拥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甚至还能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本。“颜值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使得女性的容貌焦虑被无限放大。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砖”,花钱整容是获得社会性成功的必要投资。容貌焦虑日益蔓延,甚至已经呈现出低龄化发展之势。例如,2021年10月郑州9岁女孩因“容貌焦虑”患上抑郁,诱因竟是“班主任太漂亮”。正所谓价值观决定行为逻辑,价值理念的偏差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作用。在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不少求美者狂热地追求“完美容貌”,哪怕最后可能“面目全非”甚至危及生命,也挡不住他们求美的步伐。“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是由人所建构的,反过来却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

⑥在形塑与传播“颜值即正义”的病态价值观的过程中,广告无疑是最大推手。正是因为广告的软性劝服,人们相信,体面的人不是像他们自己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的,它驱使他们急切地去探视镜中的自我,为身体的不完美而情感脆弱,并鼓励不断改变自己而来消解缘于不完美的沮丧。医美广告一方面通过将每一个体都会遭遇的衰老或者身体不完美,与女性的社会失败相连接,以此放大女性的焦虑和恐慌;另一方面,又向女性传递着“身体可以塑造”的神话叙事,宣扬只要付出金钱和努力,通过“整形”,就可以拥有完美的身体和社会意义的成功与幸福。医美广告制造焦虑、生产希望、劝服消费可谓一气呵成,从产品推广意义上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广告除了推销之外,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潜藏或显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和谐与文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医美广告的神话叙事营销得越成功,当代社会物化女性、贬抑女性倾向就越严重。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

(摘编自刘传红、吴思琪《颜值幻象与美丽透支:医疗美容广告批判及其治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的脸、眼睛和神韵不加任何修饰,说明人们崇尚真实自然的美,这和中国古代“燕瘦环肥”的审美风潮有所不同。
B.比起修饰身体的传统方式,医疗美容手术凭借科技的支持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不仅见效快而且使得人们可以彻底实现理想的美貌。
C.“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中的“平庸”,指的是医美广告宣扬高大时尚的审美价值观时借用的价格低质量差的消费品。
D.广告除了有推销产品的作用之外,还是文化传播载体,它传播的价值观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21世纪,随着“地域隔阂的打破”,东西方原本丰富多元的“时尚身体美学观念”愈发趋于共同分享。
B.“医美广告的软性劝服”,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建构审美标准模式后,又通过传媒强调可以通过技术塑造身体。
C.“美貌即成功”的观念大行其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颜值和获得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D.人在遭遇严重的衰老或发现身体的很多不完美后,易产生容貌焦虑,在医美广告的影响下定会走向求美之路。
3.下列广告词中,不属于利用了“任意能指”效应的一项是(     
A.还你美丽新容颜,做更完美的自己。(丽人整形医院)
B.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宴酒)
C.百年蜜炼枇杷膏,护肺止咳疗效好。(念慈庵枇杷糖浆)
D.飘柔,就是这么自信。(飘柔洗发水)
4.为了让读者了解医美广告及其危害性,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如果要治理医美广告乱象,消除其消极影响,你将提出哪些建议?请依据材料进行概括。
2023-09-02更新 | 5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体育扶贫是指国家通过实施特别体育政策,履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法律义务,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公民享有现实的体育权达到或接近全国同等水平。

对国家而言,体育扶贫的基本属性包括:一是保障义务的法定性。推进贫困地区体育事业、保障贫困人口享有体育权是各级政府的一项职责,在宪法和相关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贫困地区体育的政策投入水平需相应提高,体育政策在国家扶贫政策体系中的分量需进一步加重。三是实施机制的强制性。实现体育扶贫目标,以问责机制为保障,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对贫困地区人口而言,体育扶贫的基本属性包括:一是权利行使成本的非排他性。体育扶贫不同于个体受益显著的财产性扶贫,贫困人口可以共同享受政策普惠,基本不存在权利收益排斥。二是权利实现效果的互补性。贫困人口的体育权与健康权、文化权等基本权利相互交叉,享有现实体育权的同时其他权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三是权利主体的参与性。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说到底是个体行为,政府和社会主要提供必要条件,个人须积极参与,别人无法代理。

(摘编自段鸿斌《体育扶贫:法律意涵、政策机制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从公元前8世纪起,在希腊诸城邦之间出现了一些泛希腊主义的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是其中之一。完全不同的,甚至常常敌对的各城邦的希腊人都聚集在一起。在古希腊人那里,奥运帮助他们打破实际存在的“部落主义”(相当于今天的民族主义),而形成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身份意识。

不幸的是,现代奥运却反倒一直无法摆脱来自民族主义和体育国家政治化的困扰,最让人们深刻难忘的例子便是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在冷战时期,“金牌”被一些国家用作与敌对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和显示某种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工具,使得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奥运不止一次成为分裂而不是融合世界的运动会。体育国家政治化使得奥运发生了不仅可悲而且有害的异化。

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利维坦》(Leviathan)中,把全能的国家比喻成一个无所不想吞食、无所不能吞食的权カ怪兽。体育一旦被国家政治吞食,它本身也会变成一个这样的怪兽,它取消体育对人的体格和心灵培养作用,无视体育高尚的自身目的,把体育变成一种手段,一种显示国力和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方式。这种国家政治化的体育,它吞食本应该属于全体国民的体育资源,吞食作为活生生个人的体育人员,它也同样吞食无数普通的“体育观众”,使他们无法有效地扮演自己在“竞赛”中的角色。

体育竞赛对公共政治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学会如何平衡和协调每个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常会扮演的党派和裁判角色。例如,在美国,人们一般有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政治倾向,在竞选时积极投入,希望自己这一方能得到胜利。这是党派的角色在起作用。但是,公民们尊重公平法治的精神,不希望为自己一方的胜利而牺牲民主竞争的普遍规则。“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企图把国会对他的听证说成是“党派竞争”,煽动党派角色情绪,但是,无论是在政治上倾向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美国公众并没有站在尼克松一边,他们的裁判角色最后还是发挥了作用。

打破金牌心结和由此引发的与其他国家的敌对情绪,这也许是扮演好竞赛观众角色的第一步。在今天的世界里,要设想或期待一个完全去除民族主义情绪的奥运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尽量消除以我为中心,避免以敌对意识去看待竞赛或竞争,这却是办得到的。扮演好这种竞赛观众角色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扮演好类似的角色能产生好的影响,也具有积极的训练作用。这种看来似乎是在体育之外的教育和收获,其实可以成为奥运对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小的贡献。比起金牌来,这不是更令人期待吗?

(摘编自徐贲《举国体制下的体育是“利维坦”式的怪兽》)

材料三: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需大力发展。2014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意见》首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我国“简政放权”“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决定了“社会”是将来办体育事业的主体。群众体育行为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态度及具体的体育活动方式。它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的黄金指标,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主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群众体育的进行除了少数是自发性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在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引导和驱动下实现的……目前,非正式体育组织已经在群众体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对正式组织具有的“明确目标、清晣边界、规范秩序、权威层级及追求效率最大化”等特征,非正式体育组织化水平较低、目标广泛而不明确,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控制。对正式组织而言,非正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得当,积极功效明显,反之则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及所属成员的利益。

(摘编自胡好、翟波宇、王传平《非正式体育组织在群众体育中的行为表现及规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体育扶贫,履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法律义务,可以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公民的体育水平。
B.体育扶贫的基本属性体现在国家义务和公民权利两个方面,政府和社会主要提供必要条件,个人须积极参与。
C.“水门事件”论证了体育竞赛对公共政治的积极示范作用是学会如何平衡和协调公民扮演的党派和裁判角色。
D.非正式体育组织在群众体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群众体育的进行绝大部分都是在其引导和驱动下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真正展现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就必须把体育与政治完全剥离开来,以免使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
B.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因金牌被一些国家用作进行斗争和显示某种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工具而发生了异化。
C.将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体现了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高度重视。
D.非正式体育组织是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组织化水平就可以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
3.从国家层面该如何实现体育事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6-29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