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107749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正获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

虽然是一种应急手段,但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了空间限制。在此之前,“人人足不出户,企业单位也能正常运转”简直不可想象。但远程办公软件的出现,让许多原先组织生产时必不可少的“前提”,如今都变成了“选项”。其次,远程办公还将释放出一波“人才红利”。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在现有模式下,人们在择业时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还要忧心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这些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造成许多人才与企业失之交臂的遗憾。而远程办公则可以解除这些“包袱”,让人才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吸纳突破地域和国界,真正做到“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

(摘编自《远程办公的春天来了吗?》)

材料二:

   

表一:2020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优势认知调查

   

表二:2020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劣势认知调查

(摘自《2020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认知调查》)

材料三:

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稳定的商业结构,全民居家、开工开学延后,引发了一系列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纷纷开启线上问诊、远程办公和网络教学模式。

多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咨询激增。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交叉感染问题的风险,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平安好医生”称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次。

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表被推迟了,而家庭办公模式又为之前不温不火的在线办公注入了活力。钉钉数据显示,自2月3日以来,全国有超过上万家企业和近两亿人在家工作,以降低集中办公传播疾病的风险。百万家企业在一天内涌入了企业微信平台,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协助企业进行远程办公。

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将延期开学,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政府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众多师生“被迫”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仅在1月29日,数十家知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向全国用户提供免费直播课,同时还与各地学校展开合作,开启线上教学。

(摘编自《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大量用户短时间内涌入,企业靠什么留存用户》)

材料四:

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但学生的学习需求依然存在,在线教育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学生可通过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线教育机构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优势进一步凸显,将迎来重大发展。同时,随着线下课程取消,大量学习需求涌入在线教育平台,龙头企业拥有海量优质教师资源、完整课程体系和先进教学方法,具有品牌优势和口碑优势,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用户优先选择龙头企业,将进一步拓展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加速马太效应,促进巨头企业崛起。另外,传统线下机构线下课程取消,现金流可能受到影响,而他们的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中小企业线下机构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在线教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在线教师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摘编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关于在线教育,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疫情影响,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在线教育顺应需求,得到迅速发展。
B.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的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
C.具有品牌和口碑优势的在线教育平台更容易受用户青睐,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D.部分在线教育企业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和技术,很难度过疫情困难时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程办公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但却还要依赖远程办公软件,容易受到硬件条件的影响。
B.超过四成的人认为远程办公利于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有近三成的人认为它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C.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还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惠及了更多用户。
D.因为开工延后,很多企业选择家庭办公,企业微信平台一天内涌入百万家企业,协助这些企业复工复产。
3.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远程办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国儿童中心、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于6月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儿童优先·筑基未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并演讲。演讲中提到,1990年世界上举行了首届儿童问题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一切为了儿童”,同时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

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朱永新列举了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第三,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朱永新表示,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第四,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新浪网)

材料二: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指学校正式教育的投影,也就是在东亚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课外班现象。

调查显示,从课外班参与比例上看,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最高,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在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从课外班参与目的上看,应试教育仍然有较大影响。除提高成绩(44.39%)之外,掌握知识(32.83%)、掌握学习方法(21.00%)、培养学习习惯(17.81%)、先学有优势(10.58%)等目的也被选择。这表明,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最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也降低了儿童在其他校外生活方面的质量。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是有限的,严重的“影子教育”必然会压缩其他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在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留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社会实践的机会。

(摘自《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从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看,一是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林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就对农村幼儿园的建设造成了困难。二是农村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重视,认为学前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缺乏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积极性,更多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重视孩子在家的自由自在,忽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三是由于地方产业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许多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如果幼儿园距离远山路险,留守老人送孩子入园就面临诸多不便。如果城镇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会极大增加家庭负担,客观上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入学难问题。四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低,用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比例较大,可供教育投资的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提供太多免费资源,使得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势必受到影响。

(摘自《反贫困和儿童早期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体现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高度。
B.严重的“影子教育”会压缩儿童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其自由支配的时间。
C.与城市相比,农村家长更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和保护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
D.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低,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教育投资相对较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过得如何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成长,也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B.“影子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但儿童参与课外班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C.材料三从自然条件、家长观念、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探讨了贫困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种种阻碍与困难。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儿童教育的发展,是必须重视的任务,我国的儿童教育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对改进我国的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2020-01-13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社会根基,是指决定和制约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中国在这次全球抗疫斗争中,能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交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答卷,与中国独特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威胁和严峻考验。疫情在湖北武汉肆虐之初,尽管恰逢春节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防控形势异常复杂局面,党中央仍以大无畏的果敢勇气和坚定决心,毅然决然实施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封城举措斩断武汉及湖北疫情外溢的链条;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严控人员流动,延长春节假期,停止人员聚集性活动,决定全国企业和学校延期开工开学,迅速遏制疫情的传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

我们经受住疫情考验,步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特的制度优势是坚强支撑和坚实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坚实国力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那么,以家庭为本位的生活方式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治理模式,则为我们取得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提供了心理支撑。

费孝通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流动性和变动性较大,但社会发展却相对比较稳定有序,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由此观念孕育催生的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等家庭美德,它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疫情突然而至,尽管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及春节人口流动频繁期,但政府号召“居家隔离”立即得到全国人民广泛配合,不出门或少出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本位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家不仅是个人成长生活的具体环境,也是抵御外界风雨的有力屏障。面对疫情居家隔离,不仅是杜绝病毒感染、阻隔疫情延伸扩散的有效防治手段,也使家庭成为每个人防疫抗疫的安全港湾,凸显了家庭对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和结构性作用。

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本位的心理认知及生活方式,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治理模式紧密关联。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但两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牵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在这次抗疫中得到充分体现。从下往上看,全国人民以家为点,居家闭门防疫,各村庄、社区、街道、县市等层层把关,严防死守,“一切行动听指挥”,保证疫情防控在统一调度下高效推进。从上往下看,党中央令行禁止,各级党委政府压实责任,全国各地人员、物资高效调配,有力满足重点地区抗疫、基层社区自救和居家隔离防疫需求。这种家国一体、上下呼应、整体联动的抗疫格局,书写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非凡岁月。

我国抗疫实践表明,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以家为本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根基,不仅为历代明德有为之士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也是激励我们在这场异常严峻的抗疫斗争中为国为家顽强拼搏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力量。

(摘编自钱念孙《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根基,就是指决定和制约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
B.我们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要是因为以家为本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根基。
C.社会发展一直处于稳定有序状态,重要原因就是家庭观念和家庭美德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D.家是国缩影,国是家的延伸,两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牵休戚与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习主席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B.文章在论述中国抗疫社会根基时,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论述了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
D.文章在论述家国关系时,从两个角度论述,全面又客观,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初期能够实施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B.中国人面对疫情能够自觉居家隔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本位观念深入人心。
C.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治理模式决定着家庭本位的心理认知及生活方式。
D.我国抗疫实践再次表明,家与国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
2020-12-30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说它时而像儿女呢呢细语,时而像勇士冲锋一样豪迈雄壮,时而轻逸得白云柳絮,时而又喧腾得像百鸟朝见凤凰——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更为突出的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态,不仅“绘声”,而且“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景一一描摹出来。

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以私语来比喻小弦的音韵,以珠落玉盘来比喻两弦齐奏的和谐,以莺语花底来比喻乐声的明快,这些出神入化的刻画,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惟妙惟肖,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

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描写,则擅长于音乐效果的渲染了。用以刻画箜篌音乐形象的笔墨寥寥无几,而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用在音乐效果的夸张上。在诗人笔下,乐声竟然响遏行云,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经过诗人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铺陈渲染,艺术家弹奏的乐声也就美妙无比了,使人大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了。

诗是语言艺术,音乐表现的则是听觉形象。唐代诗人用语言描绘乐声,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他们往往借助于读者的经验和修养,通过其他事物音响色调的暗示,唤起对乐声的联想和听觉联想,以收到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如果说,音乐是主情艺术,那么用语言记录的音乐形象则更能弥补音乐的“绘景”之不足。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所以,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摘编自《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所以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因为诗被谱曲演唱并且音乐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
B.《听颖师弹琴》“绘情”“绘志”,指的是描摹琴声所表达的情景和发掘琴声蕴含的情态。
C.白居易的《琵琶行》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主要是因为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D.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描写,擅长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没有对音乐形象的刻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揭示音乐的魅力开头,引出对三首描写音乐的诗歌的分析,衔接自然合理。
B.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清代方扶南的观点,使得文章在形式上实现了前后呼应。
C.文章解说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的不同风格时,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结尾处对三位诗人三首诗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做到了开合有度,论证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三月不知肉味”来评价音乐,是通过形象化的感受来评价音乐效果,而不是对音乐本来形象的刻画。
B.用语言记录的音乐形象能弥补音乐的“绘景”之不足,阅读描绘音乐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多感官的艺术体验。
C.诗是语言艺术,音乐是主情艺术,所以朗读诗歌的时候必须配上合适的音乐,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语言的情感。
D.“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种评价凝练形象,充分体现了评价者对三首诗风格的准确把握。
2020-11-17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