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07787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家底还知之不深。举一个例子来说,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吴敬梓因为创作了《儒林外史》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2008 年,云南就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将其翻译成汉语后发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1日《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正由于有源远流长、递代积累的文化精神。
B.知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C.历代思想家留存到现在的著作,是我们对思想史认识的唯一依据。
D.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明确提出论述的中心,即“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
B.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从“知晓文化”“挖掘文化”“研究文化”三方面论述。
C.第四段从“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三个层面列举了事例。
D.这篇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事实列举,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文化自信厚植于心里,那么我们对中华文化就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
B.知晓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就自然能树立起来。
C.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D.做好深入挖掘未被发现的文化遗产等工作,目的是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吸引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瑁《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716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31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3.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2023-08-23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来发展自己。因为城市并不必然代表先进,农村更不意味着落后。工业区边界的推进和农田的退缩并非天然正当的。如果单纯依据经济效率,则自然用地必然比不上农用地,而农用地又必然比不上工业和城市用地。但这不是城市无止境地侵蚀农村的理由。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的价值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增加。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农村,是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人们渴望舒缓;城市拥挤,空间狭隘,于是人们向往农村的辽阔、宽广;城市繁华而嘈杂,于是农村的朴素、宁静变得格外可贵;城市过于人工化,于是农村自然风貌价值就越来越大。洁净的农村,能够以可持续方式为城市提供净化服务、景观服务和其他宝贵的服务。所以,推进健康的城市化,必须从狂热圈地中清醒过来,善待农村,反哺农村。因此,考察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康,一定要看它与周边农村的关系是否和谐。
1.文中认为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2.农村对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能“单纯依据经济效率”,那么,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2016-11-18更新 | 8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人爱花赏花之俗由来已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有盆栽花木纹祥的陶片,证明了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品鉴花卉了。中国还有专属于“花”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花朝节人们赏花、簪花、敬花神……与其他节日里花用以增添节日气氛不同,花朝节里花是主角,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花展开。重要的节日里赏花,平常的日子里也要赏花。饮酒观花、品茗对花、吟诗花……人们不仅品鉴花的姿色气味,还吟咏花的寓意内涵,从花的生长中感悟生命的律动。

赏花在中国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赏花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赏花品花之风在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中盛行,并且逐渐推广到了民间。宋代,很多地方会举办赏花大会,其中以河南洛阳的牡丹花会最为著名。人们会在牡丹开放之时赶到洛阳参加牡丹花会。在花会上,为花谱曲配乐,进行“琴赏”;给花画像,进行“图赏”……这些赏花活动带动了洛阳附近相关产业的发展,赏花文化催生了赏花经济。历史上,赏花胜地多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如今北方地区的很多省市也开始大力开发花卉资源,推广赏花文化,发展赏花经济。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也依据城镇花卉资源推出众多赏花活动,如每年五月举行的哈尔滨丁香节、鸡西杏花节、伊春杜鹃花节等。赏花季来临。祖国处处繁花似锦。真如古人所说:“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节选自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1950年,“图灵测试”给出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即机器是否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生成内容继而与人交互。某种程度来说,人工智能从那时起就被寄予了用于内容创造的期许。随着数据快速积累、算力性能提升和算法效力增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行写作、编曲等创意工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内容创作,AIGC的概念随之悄然兴起。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机器内容生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Al辅助生产内容、AI生成内容(AIGC)。目前,对于AIGC这一概念,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产学研各界大都认为,AIGC是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l绘画、AI写作等都属于AIGC的应用分支。

20228月,AI自动生成的画作《太空歌剧院》获得了数字艺术类冠军。该画作恢宏细腻的画风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由AI自动生成的作品,而它的夺冠也大大冲击了人们过往对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自此,AIGC从看似遥远的概念逐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1130日,微软旗下的Open AI发布了名为Chat GPT的超级AI语言模型,再次引爆人们对于AIGC的讨论热潮。Chat GPT不仅可以理解并回答用户的问题,还能完成一些复杂任务,包括按照特定文风撰写诗歌、假扮特定角色对话、修改错误代码等。此外,因为Chat GPT被加入了预先设计的“道德”准则,即人类反馈强化HF技术,所以它还能表现出一些人类特质,例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按照设定的道德准则拒绝不怀好意的请求等。上线短短几个月,Chat GPT即火爆全网,并影响着人们惯有的参与生产、生活的模式和框架,有些行业已然将Chat GPT等相关技术融入并应用于现有工作或生产中。

在智能创作时代,创作者生产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代替创作中的重复工作或重复环节,提升创作效率;借助人工智能,创作者可以找寻创作灵感与思路;综合海量预训练的数据,并结合模型中引入的随机性,创作者可以生产出过去无法想出的杰出创意。

目前AIGC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巨大挑战或争议。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AIGC的发展趋势无法阻挡,而人类的创造物终究会帮助人类自身的发展。AIGC无疑是一种内容生产力的变革,会将世界送入智能创作时代。

(节选自杜雨、张孜铭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众多节日中只有花朝节的活动是以花为核心的,但在其他节日里也有赏花的习俗。
B.人们饮酒观花、吟诗咏花可称之为“酒赏”和“诗赏”,中国古人对于花的欣赏是由外到内,包含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人们可以从花的盛放与凋零中获得生命感悟。
C.赏花文化源远流长。在唐代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群体,赏花都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宋代则以洛阳牡丹花会最享盛名。
D.如今,我国北方赏花胜地的数量已超过江南,很多地区都根据当地的花期举行相应的赏花会,即使是身处祖国的最北端,人们也能从花香中获得精神享受。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D.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AIGC的兴起,推动了机器在数据积累、算力性能和算法效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B.AIGC是一种属于用户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I绘画、AI写作是其应用分支。
C.《太空歌剧院》因冲击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而获得冠军。
D.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的加入,使得Chat GPT能够表现出一些人类特质。
2023-05-17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