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08394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而这一速度在未来20年还将大幅加快。

报告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未来数十年,水质还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将只增不减。生态系统退化是水资源管理不断面临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1900年起,全球大约有64%-71%的自然湿地面积因人类活动因素消失殆尽。报告强调,生态系统恶化在历史上造成了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现在要避免重蹈古人覆辙,必须实现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转变,更好地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取灵感于自然,着眼于管理水的可获得性、水质和涉水风险,通过利用或模仿自然过程,致力于改善水资源的管理。

(选自冯卫东《应对水资源挑战重在顺应》有删节)

材料二

   

(来源:中国水网)

材料三

众所周知,人口850多万的以色列,国土面积仅为2.5万多平方公里,且60%为沙漠与旱地,水资源极为匮乏,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毛之地”。然而,随后短短几十年里,以色列在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环境治理方面成就斐然。在以色列人的历史故事、宗教观念和风俗传统中,敬水是重要内容。而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是重要环节。在以色列的国家法治建设中,水资源保护也得到强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色列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水法》,其中规定:凡是在以色列发现的一切水资源都是国家公共财产,即便是从天而降的雨水也归国有。若一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方面,农业科学家大胆创新,采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同时兼顾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较之于漫灌的方式,滴灌最高峰值时可以节约70%的用水量。作为天然水资源乏之国,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同样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政府就对未来20年的海水淡化做出了全面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上,以色列也由最初的多级闪蒸逐步发展到世界领先的低温多效和反渗透膜技术。当前,以色列正在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计划”,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

(选自陈华文《中国治水的国际启示》有删节)

材料四

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一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二是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三是注重水资源开发中生态保护,推进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加快水污染防治,改善流域区域水体质量。五是开展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六是完善水治理体系,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选自殷森《中国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上述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速度在未来20年将大幅加快。
B.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新兴经济体。
C.从材料二可看出,中国人均水资源约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我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是基于我国的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带来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工业用水需求量远大于农业需求量。
B.气候变化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速了全球水循环,使湿润的地区更加多雨,使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
C.中国在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在生态资源开发中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
D.在以色列,所有的水资源都属于国家公共财产,若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3.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色列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宅经济”就是“宅”在家里的经济。在日本,特定群体的消费内容和模式不仅定义了一种居家消费文化,也直接推动了动漫、电子游戏及衍生产业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人们希望借助远程办公摆脱通勤之苦。如今,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大众消费和工作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以往集中化的消费及工作被远程在线、分布式、个体化的模式所取代。至此,“宅经济”进入数字化时代。

居家消费中,网上购物火爆。据预测,2019-2023年全球在线餐饮外卖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5%,远程办公市场同样可观。据调研,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有部分时间远程办公,对亚太地区的受访者而言,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37%。

技术是驱动“宅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打破物理空间界限。使得距离不再是问题。技术与产业相互作用,巨大的需求催生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变革,产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技术优化和成熟。

“宅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挑战。企业需要平衡用户体验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避免因协同不足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日趋成 熟。效率制约因素逐步消减。“宅经济”也将更受欢迎。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宅经济”进入数字化时代,居家工作日趋流行》)

材料二:

   

——来自网络数据

材料三:

买菜靠配送、看病靠在线问诊、上课靠网络直播、健身也远程……疫情影响下,大家自觉“宅在家”,带火了一批“宅经济”业态。

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类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比如生鲜电商、在线医疗。此次疫情让生鲜电商脱颖而出,巨大的需求刺激销售暴涨;对疾病的担忧,去医泛的风险,疫情带来的多重焦虑让很多人选择了新的途径--网上问诊。还有一些属于相关行业的自救叠加需求,比如在线教育、直播健身等。疫情期间,线下培训班全部停没,借由延迟开学。多家教育培训机构以,“停课不停学”的名义迅速推出了免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学员流失等带来的巨大损失。

疫情过后。这些行业的火爆还会持续吗?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活、工作逐步恢复调整,一些“宅经济”业态难免会有所降温。但此次疫情促使数字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也进一步培育了线上消费习惯,相关行业需要进一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将疫情期间的流量变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宅经济”是昙花一现还是有更大增长空间?》)

材料四:

面对这段“静默期”,实体门店纷纷开始在眼难中寻求“自救”,借助“宅经济”占位突围,并慢慢恢复元气。

疫情的冲击,让实体商家们开拓了线上渠逍。一位服装业商家努力将线下实体由最大限度地“搬”到线上,通过“直播带货”加“微信群秒杀”的销售模式,短短数天他卖出去了1000多件衣服,并把店里的库存销售一空。餐饮业则在变换着经营模式,提供更优的服务,饭店由“聚餐”变“送餐”。某实体火锅店在疫情期间推出外卖订餐,为了方便食客过把“火锅瘾”,他们还提供电热火锅。市民一个电话,他们把饭菜送到家中。

同时也出现了有社会担当的单位、企业打造网上平台助商家“过冬”。疫情爆发以后,某传媒集团很快便推出“蔬菜同城免费配送”活动,包含蔬菜、瓜果、肉类、调料、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以方便宅在家中的市民群众。该集团还依托自身的微信公众平台,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商家提供帮助,当日推出“饭店免费入驻平台,市民点餐免配送费”两免活动,一时间商家纷纷入驻。

(摘编自《处在寒冬里的实体经济借助“宅经济”占位突围》)

1.下列不属于“宅经济”范畴的一项是( )
A.某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育”,提供免费课程让学生“停学不停课”。
B.某老师加入学生微信群,为当天过生日的学生庆祝生日。
C.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多次在东直播为格力带货,销售额超7.3亿,刷新了行业记录。
D.某电视台通过视频设备与节目嘉宾连线交流,用“云录制”的方式完成综艺节目的录制。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迎来突破,强势崛起,成为主流网购渠道。
B.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类是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一些属于相关行业的自救叠加需求。
C.“宅经济”的市场规模较大,全球抽样中有超过1/4的人群每周至少有部分时间在远程办公。
D.一些有社会担当的单位和企业的慷慨帮助直接使得部分实体门店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占位领先。
3.当前线下市场萎靡,宅经济时代来临。线下实体店要凭借“宅经济”实现成功转型,需要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2020-08-04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道玉:没时间驻足回望(节选)

欧阳诗蕾

①“我想你们是最后来采访的,以后我可能不会再接受采访了,因为我已是一个高龄和高残的人了。”8 月,在武汉大学的一栋教授楼里,86 岁的刘道玉在采访结束后对我说。

②立秋这天,武汉仍在溽暑中,珞珈山上的植物被傍晚的暴雨洗得翠碧。采访开始前,刘道玉拿出一张十多年前《南方人物周刊》为他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刘道玉托颌凝眉,只身坐在空荡荡没有一个人的教室里。

③“改革者,孤独者,踽踽独行在荆棘丛生峭壁的攀登者。”他自答。

④1981 年,48 岁的刘道玉是怀着一颗忐忑之心接受武汉大学校长的任命的——在他之前的 18任武大校长不是学术贤达,就是政界名流,而在任教职工中不少是他的前辈师长。面对这座藏龙卧虎、学派林立的老大学,刘道玉有些担忧,“要我当校长,一个小小的讲师,与武汉大学的名声和地位相符吗?”

⑤新中国成立前一度是全国重点名校的武汉大学,当时已下滑到全国重点大学末流的水平。上任伊始,刘道玉就立下“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他利用暑假,登门请教过去的学校领导人、学术泰斗和各个年龄段的教师。武大落后的原因被总结为三点: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学术研究上“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用人上的宗派主义。同时,学校没有强有力的科学研究的支持系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⑥武大在 1951 年的院系调整后,只剩下文、史、哲、经、外、图和数、理、化、生等 10 个系。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沿用“苏联模式”,国内的多科综合大学被分解成了文理小综合大学和单科学院。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为生产服务的,倾向于根据生产部门的需要来制定专业。“专业化教育代替通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研究创造能力。”刘道玉说,80 年代教育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是,大学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不过,尽管许多教育学家、科学家呼吁实施通才教育,但由于专才教育根深蒂固,教育部最终未能下决心改革这种教学制度。但另一方面,刘道玉上任的 1981 年,教育部建立了研究生学位制度,科研自此正式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将研究活动引进大学,被学者们视为当时中国高教脱离苏联体制的一个信号。

⑦“我履任校长伊始,痛感武大学科陈旧,科学研究落后,缺少学科的带头人,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刘道玉回忆。接任校长后,刘道玉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文、法、理、信、技、管的办学模式,陆续对武大的专业进行合并、新建和重建,先后恢复了法律系,新建了新闻学系、法语系、日语系、德语系、金融学系、会计学系、出版发行系、统计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等,一个新型的多学科的综合大学逐渐形成。

⑧创建新系无异于拓荒。第一届新闻系学生要实习时,找不到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学生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却因为是首届,在社会上无人知晓。刘道玉问了学生的情况,说“你跟我一路上北京吧”,就带着学生一起坐火车上北京,一家一家媒体登门拜访,《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视电影有关部门……介绍自己的学生们,希望对方能让学生实习。北京的这些媒体接纳实习后,学生们再去其他地方申请实习,就更容易了。

⑨“刘道玉校长总是把办学的事当作最紧要的事,一切为了学生,那时我们都觉得校长太可怜了,他实在太忙了。”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吴高福回忆,开新闻摄影课需要设备,而当时财政紧缺的武大非常难支款,最后是校长亲自和学校的设备处处长申报才得以解决。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9 年 9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将刘道玉置于新中国院系调整以及新时期中国高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刻画的,这有助于凸显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彰显人物自身的价值。
B.人物通讯讲究用事实塑造人物,记者不宜跳出采访对事件加以评说。第⑤段中,记者直接概括出武汉大学落后的三点原因,这就犯了通讯的忌讳。
C.第⑧段中,作者之所以详细写刘道玉带领第一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到北京实习的事件,是因为在人物通讯中展现事件的细节,有助于刻画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D.文章语言简洁、准确,没有用过多的形容词,体现了通讯中人物表述的客观性。人物的语言,例如刘道玉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职业特征,合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
2.最后一段话中,作者引用吴高福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刘道玉称自己是“改革者,孤独者,踽踽独行在荆棘丛生峭壁的攀登者”,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0-05-13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贫困户”不容忽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60岁及以上网民只有0.6亿,还有近2亿的老年人没能搭上信息快车。对此,千万不要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叹,这里面很可能有你我的家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已经深深嵌入了时代烙印,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代沟只会越来越明显。今天还算玩得溜的中年人,不是也看不懂“新世代”了吗?未来,我们会不会也是“数字贫困户”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对于今天这批“数字贫困户”来说,所面临的不只是生活不便,而是真真切切的歧视与不公。看起来,不少老年人会发语音、会抢红包、会在朋友圈点赞,但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他们的学习成本依然很高,这就是“数字鸿沟”。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写到的“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用在这里恰如其分——触网不顺利,往往会扩大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收入等方面累积的劣势。

如果说互联网应用不友好,至多是让老人们的体验不佳;但倘若应用或者内容包藏祸心,那么可能就会诱发多重危险。不幸的是,老人们似乎正在陷入这种困境。一些保健品销售手段不断升级,通过大数据精准抵达;有的“套路贷”与时俱进,甚至量身打造了“以房养老”等骗局;还有一些自媒体哗众取宠、谣言丛生,却成为老年人的重要信息来源。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数字鸿沟”的后果,在它一路高歌前行时,“信息穷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波澜曲折。

(摘自扶青《数字时代,请等一等老人!》,见《南方日报》2020年8月26日)

材料二:

(摘自《人民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根据相关研究,当前“银发网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有些老年人想上网,却跟不上时代节奏,不会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软件;其二,有些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上网布设陷阱,一些老年人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容易轻信谣言、陷入骗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提醒我们,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引导老年人健康上网、安全用网,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科技发展是对人类的馈赠,老年人也应该成为受益群体。整体上看,数字时代的数字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应该更加注重解决老年人的使用难题,不能让他们由于不懂二维码、不懂APP而失去了通过手机看病挂号、打车出行的机会。比如,在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就是弥补“数字鸿沟”的有益之举。

“数字鸿沟”要填平,清理那些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陷阱”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报告显示,约2/3的受访中老年人在互联网有过上当受骗或者疑似上当受骗的经历。让老年人“会上网”,而且也要免于被骗,离不开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比如,应用平台可以打造老年人专用模块,开启过滤、提醒等功能,将一些诈骗信息和病毒软件拦截在外;又如,一些手机厂家推出亲情守护模式,家人可以远程删掉垃圾短信、终止诱骗支付等。为老年人净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应该从老年人实际出发设计友好使用程序,来自家庭成员的耐心劝导、情感陪伴也十分重要。服务更温馨,设计更合理,让权威、健康、有趣的内容真正传播到老年人身边,才能营造好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摘自喻思南《帮助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见《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0日)

1.下列对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遭遇上网危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发展速度快,数字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如通过扫二维码买单、通过APP挂号等,而部分老年人对此接受能力有限。
B.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保健品的销售手段不断升级,套路贷与时俱进等。一些老年人的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
C.车站、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没有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D.对老年人来说,在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学习成本颇高;从社会角度看,没有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老年网民没有搭上信息快车,这会扩大他们在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收入等方面累积的劣势。
B.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将人们分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信息穷人”就是指触网不顺利的人。
C.根据材料二,年龄与遭遇保健品诈骗的概率成正比,年龄越大,概率越高;老年男性再婚意愿强于女性,更易被骗。
D.面对“数字鸿沟”,我们应设法弥补或填平。此外,家人的耐心劝导和情感陪伴也有助于营造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3.根据材料,针对网络保健品诈骗,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予以防范?(写出4条)
2021-02-02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