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2 题号:10877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
苗向东
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 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始终走的是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马云有很多奇特的“倒立观”,他信奉这样的理念: 永远不做大多数。“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都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他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机会肯定不属于我们。”于是马云没有投身热门的门户网站的红海,而是看中了国外市场上运行失败的B2B模式;没有擒贼先擒王,而是专攻中小企业;没有虚张声势打造影响力,而是出其不意得玩起了“西湖论剑”,来的宾客里居然有美国总统克林顿;没有在互联网急速膨胀烧钱的年代跟风,而是把高盛公司1999年的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到了2005年。逆向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这是马云倒立后得到的逻辑,所以他总能把自己置于冷静旁观者的角色,游刃有余。伴随着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马云也一直以“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成为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
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马去还将倒立不断延伸、扩展。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客户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客户也是你的员工。对于经理人而言,大部分人的思路是先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学会站在公司立场上考虑问题,反倒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他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逆反思维、反教条、出人意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思维的商业逻辑体现了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马云的倒立,用熊彼特的话说就是“创新”,用汤姆·彼得斯的话说就是“颠覆”,用安德里·格鲁夫的话说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用柳传志的话说就是“重新写一份菜谱”。结果倒立着的马云和倒立着的阿里巴巴人,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神奇地走向了成功。
(摘自《格言》2010年4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马云是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其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就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A.马云“倒立看世界”的独特思维是受到他儿时偶像小鹿纯子的启示而产生的。
B.“永远不做大多数”的理念是马云奇特“倒立观”的反映,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之道。
C.马云倡导“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指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应站在客户的立场、公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D.马云做事不钻热门,不跟风,不造声势,这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竞争力不行而做出如此抉择。
2.“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概括其作为“异类”的具体做法。
3.“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阐明马云的这句口头禅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及商业优势。
4.着重阅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对“马云的倒立”加以评价。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做此评价的理由。
2010·河南郑州·一模 查看更多[1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潘恩,被历史辜负的人

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美方欢迎宴会上开出了自己阅读过的“美国书单”,其中有一本,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今日之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词,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便是这位“美国体制之父”,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常识》这本不到50页的政论小册子里。

英国囚犯、美国精神领袖、法国革命者,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潘恩的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1774年4月,因为有不敬言论,潘恩被革去税吏之职。半年后为了避难,不得不以“契约奴”的低微身份远赴北美求生。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

刚到北美时,那些独立先驱们还都沉浸在“北美英国人”的假想中,对宗主国英国奉行不彻底的反抗:一边四处征战,一边以英王马首是瞻,全无脱离英格兰独立之心。两年间,潘恩冷眼旁观如此乱局,空有壮志无处施展。1776年初,他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这就是《常识》。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87年后林肯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宗主国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潘恩而言,揭露王权的真实面目尚属其次,因为那不过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他最大的抱负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不共和、毋宁死”的理想在北美造成空前的舆论影响,在当时仅200万居民的情况下,《常识》的总销量达50万册。1776年7月,在潘恩的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的代表齐集一堂,审议并通过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北美独立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曾在军队士气败落之际推出《美国危机》鼓舞人心。但北美战争结束后,他却受到排挤。后来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被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寥。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竞乏人送葬。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

相关链接:

①《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常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②因此,让我们不要怀着猜疑的或疑惑的心理互相观望,而是每人要把真挚的友谊之手伸给街坊,来共同划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像特赦令一样,将不去追究以前的各种纷争。让独立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消灭了吧;让人们在我们中间听到的名字,只是属于良好的公民、坦率舜口坚强的朋友、人权与自由和独立的北美联邦的勇敢的拥护者吧。(托马斯·潘恩《常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1776年之前,由于对英国政府不满,潘恩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避难到美国后,他以“Pain”为笔名发表了《常识》。
B.潘恩从政府起源说起,否定国王权威,宣扬独立,对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道路意义重大。
C.林肯、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罗伯斯庇尔等人都阅读过潘恩的《常识》,并深受其影响。
D.潘恩一生颠沛流离于英、美、法三国,对美、法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北美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国人民的拥戴。
2.作者为什么说潘恩是被历史辜负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请联系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2017-04-07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柳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扑味扑麻在泥里跋涉,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1.选文第1段交等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交代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2.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具体作用。
3.苏东坡为了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
2016-11-18更新 | 10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杂剧之父关汉卿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交游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⑤关汉卿不仅常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经常粉墨登场,是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让人表演出来,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部杂剧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部,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关汉卿的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作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要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无情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与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不仅几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而且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选自《中华名人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在官府无法得到施展,不久他便辞官,专注于治病救人。
B.关汉卿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C.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自如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几处引述了关汉卿的作品及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表现了关汉卿洒脱乐观的性格,突出了其社会责任感。
B.关汉卿关注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其作品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歌颂了下层人物与黑暗势力展开搏斗的英勇行为。
C.关汉卿的作品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无情地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D.关汉卿虽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却能调适自己的心态,保持清高品格。
3.联系文本内容,谈谈关汉卿为什么被称为“梨园领袖”。
2020-03-19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