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7 题号:108952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史可法,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良玉

①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②良玉为人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③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④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恩,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⑤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⑥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眷,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砬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⑦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1)为人胆智(       )   (2)急公赴义有足(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赋四诗其功(       )
A.识别   B.发挥   C.旌旗   D.表彰
(2)捷春使营垒(       )
A.压制   B.按照   C.巡视   D.制止
3.第⑥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4.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5.对于秦良玉的建议,为何第④段“逊之深然之”,而第⑤段捷春“谢其计不用”?
6.下文材料与上文《明史》的选材内容及写法有何不同?请推断其原因。

二月二十辛未,罗汝才掠信阳,寻陷光州。……石柱女帅秦良玉发兵援夔州,万元吉与之合。按天启元年,敌攻沈阳,诸将吴文杰、周敦吉等救之,石柱司秦邦屏先率兵渡河,诸营继进,邦屏战死。

三月,四川蔺贼奢崇明倡乱,遂据重庆府,已而复陷遵义,一方震惊。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

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二》)

2022-05-30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龙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藁,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B.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C.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D.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B.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 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的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体、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打算辞官退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虽然当时议礼者与之多有辨诘,但最终以他说的为准,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
D.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2)鲁属文不留藁,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2021-09-14更新 | 1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yuè)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策罢,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B.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C.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D.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辟除,又称辟召、辟署或辟举。“征”与“辟”,都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皇帝聘请并授职的称“征”,由朝廷高官聘请并授职的叫“辟”。
B.太祖:文中指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是朱元璋死后,人们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称呼的名号。
C.顿首:指磕头,是古代的跪拜礼,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为头接触地面的时间短暂,所以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D.权衡:原指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后来引申为评量、比较等。文中是指法度、标准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
B.刘基能为太祖出谋划策,分忧解愁。他平冤案,止滥杀,释囚徒,深得太祖信任。
C.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被赐归还乡。
D.刘基不从个人恩怨出发,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否定太祖想让向来与他交好的杨宪做丞相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
(2)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5.刘基不同意杨宪做丞相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1-04-22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