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11021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在193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囿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都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丧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广泛汲取了现代新诗的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诗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诗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很大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当中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并非艾青特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D.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
C.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
D.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以及课内相关篇目的内容及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大堰河”的形象,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乳母真挚深切的情感。
B.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C.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 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 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 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 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 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1.文章③~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节节里,是永远的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3.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简析第(14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将淡竹拟人化,既表现出淡竹是作者的朋友,同时又能给人以亲切之感。
B.第⑦段说“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第⑧段说“真的是空的吗?不”,二者明显矛盾。
C.第(13)段从正面表现李白等人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淡竹个性。
D.文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E.本文语言含蓄而隽永,清丽而刚劲,使得淡竹形与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6.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019-11-19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2019-01-30更新 | 9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渺渺,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注释】①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1.作者说苏轼“屡遭贬谪,一路坎坷”。的确,在其两次出仕杭州之间,就曾遭遇文字狱——“______________”,被贬黄州
2.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白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4.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请谈谈“雨”在文中意义和作用。
5.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6.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怎样的感言?(字数50字左右)
2019-10-14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