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 《新唐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110832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澹,字行冲,以字显,后魏常山王素莲之后。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及长,博学,尤通故训。及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狄仁杰器之。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石,可乎?”仁杰笑曰:“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景云中,授太常少卿。行冲以系出拓跋,恨史无编年,乃撰《魏典》三十篇,事详文约,学者尚之。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出石,有牛继马之象。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圆,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开元初,罢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兼关内按察使。自以书生,非弹治才,固辞。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嗣彭王子志谦坐仇人告变,考讯自诬,株蔓数十人,行冲察其枉,列奏见原。四迁大理卿,不乐法家,固谢所居官,改左散骑常侍,封常山县公。充使检校集贤,再迁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先是,马怀素撰书志,褚无量校丽正四部书,业未卒,相次物故。诏行冲并代之。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疏,立于学官。以老罢丽正校书事。初,魏光乘请用魏征《类礼》列于经,帝命行冲与诸儒集义作疏,将立之学,乃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采获刊缀为五十篇,上于官。于是右丞相张说建言:“戴圣所录,向已千载,与经并立,不可罢。魏孙炎始因旧书擿类相比,有如钞缀,诸儒共非之。至征更加整次,乃为训注,恐不可用。”帝然之,书留中不出。行冲意诸儒间己,因著论自辩。俄丐致仕,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卷)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
B.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
C.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
D.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训,在文中指训诂。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的学问,在古代属于“大学”的学术范畴。
B.编年,以年月为纲纪录史实,因而有时也作为史书的代称。史书另外还有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等体例。
C.法家,法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为“九流”之一。
D.《孝经》是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认为孝是诸德之本,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后也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冲自幼失去父母,等长大后,学识渊博,等考中进士,得到多次升迁。他曾用比喻的方式表示愿为刚直之属,竭诚为上司所用,得到了狄仁杰的器重。
B.有人在挖古墓时得到了一个铜器,没有人能辨认出此为何物。元行冲判断为前人所作乐器,命人以木仿制,果然声音清雅,演奏音乐的人于是叫它“阮咸”。
C.元行冲多次升迁后任大理卿,因为不乐法家,再迁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行冲代替褚无量校丽正四部书,为玄宗自注《孝经》撰疏注而立于学官。
D.右丞相张说建议经魏征加以整理作注的《类礼》不能作为经书来用。皇帝同意张说的建议,元行冲认为这是儒生们在离间自己,于是写文章给自己辩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嗣彭王子志谦坐仇人告变,考讯自诬,株蔓数十人,行冲察其枉,列奏见原。
(2)魏孙炎始因旧书擿类相比,有如钞缀,诸儒共非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凋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是时,孙璹以禁卫劳,擢凤翔节度使。张奉国定徐州,平李锜有功,迁金吾将军。居易为帝言:宜罢璹,进奉国,以竦天下忠臣心。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俄转中书舍人。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

[注]①羡余:指我国唐代以后地方官吏以赋税盈余的名义进献给朝廷的财物。②浮屠:也写作浮图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文中指佛教。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B.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C.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D.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可以颁布多个年号。
B.“明年”指第二年,此处“明年”与《岳阳楼记》“越明年”中“明年”的含义相同。
C.“司马”是主管军事的官员,唐代各州均设司马,名义上为郡守之佐,实则手握军权。
D.“悉有所赠”中的“悉”与《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悉”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文才卓绝,令人击节叹赏。未及弱冠时的他,曾经携带所作的文章去拜见一向恃才傲物的吴人顾况,被其盛赞于文坛有存亡绝续之功。
B.白居易悲天悯人,救黎庶于水火。元和四年,为了赈济广大遭受严重旱灾的流民,他积极向皇帝建言乞求免除江淮二地赋税并放还更多宫人。
C.白居易不拘职分,招致同僚嫌忌。武元衡被刺后,他率先奏请立即缉拿凶手,以雪朝廷之耻,但宰相却视其为逾越分际之举,因而心生不悦。
D.白居易通达事理,推却丰厚馈赠。田布拜节度使时,皇帝因白居易持节宣谕赐给他五百匹缣,但他却念及田布父仇国耻未报等因素予以拒绝。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
(2)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2023-12-05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勉、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生,且分三甲,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物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020-10-29更新 | 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荐遂良。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十五年,帝将有事太山,至洛阳,星孛于太微,犯郎位。遂良谏曰: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年,臣愚愿加详虑。帝寤,诏罢封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

高宗将立武昭仪,召长孙无忌、李眅、于志宁及遂良入。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

韩瑗上疏,为褚遂良讼冤曰:遂良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铁石其心,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以顺人情。上谓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对曰: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上不纳。瑗以言不用,乞归田里,上不许。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B.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C.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D.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郎,古代官名,其职责为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大事小情,善行劣迹统统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B.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天降祥瑞或国家出现重大灾变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祭天;禅,祭地。
C.伏愿,表愿望的敬辞,多作奏疏用语。与奏疏中常用的下对上陈述自己想法的敬辞“伏惟”有类似之处。
D.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擅长隶楷,得以被荐。魏征因太宗有感于无人与自己谈论书法而推荐了遂良,遂良也不负期望,在真假王羲之故帖上,为太宗排忧解难。
B.褚遂良谨守职责,正直敢言。面对太宗所问“起居”之事,他直言相告;面对太宗准备到泰山封禅,他以汉武帝封禅犹豫数年为由才得以劝止。
C.褚遂良坚持原则,终遭贬谪。在皇后的废立上,遂良据理力争,以皇后来自名家,又没有其它过错等为由,认为不可废,终致自己被贬到潭州。
D.褚遂良一心为国,受人尊敬。遂良被贬之后,韩瑗为他申冤,认为遂良废寝忘家地治理国家,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这足见其被人敬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2)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2022-05-19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