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11134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因为变脸被视为“国粹”,就让问题变得复杂并充满火药味。
B.作者认为真正的“国粹”和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相联系,值得维护甚至保卫。
C.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D.那些盲目反对国粹外流的人,一定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并产生了误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文章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国粹病”患者的表现是誓死捍卫国粹,已经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的二手消费

①一个好的学者做研究时,往往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与题项相涉的重要研究材料,可惜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文学者都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读者阅读时,应当抛开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这些知识的二手贩子,直接阅读原著,以求直达原作者的心灵和思想的中心,以求更好地靠近那些伟大的魂灵,但是我们时代的绝大多数读者没能做到。毕竟,这已不是书籍的时代了,正经的学问也逐渐变得边缘化了。于是,人们不需要变成知识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蜕变成“知道分子”。

②我们身处媒体的时代,有了太多的娱人娱己的方式,不再像18、19世纪书籍时代的读者一样,只能在书山跋涉中去寻求快乐的指引和心灵的成长。现今的读者更易受传媒的影响而阅读。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王者,它凭借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原本是生活中非常私人的事,但是像央视《百家讲坛》却试图说服一般的读者:你应当阅读于丹、易中天、袁腾飞等人的书。于是,没“读”过的人会少了许多谈资,在一个群体之中,他渐渐会觉得自己变成了时代的新文盲。终于,在畅销书这一个舞台,来来回回,粉墨登场了许多二手贩子

③像今年非常红火的梁文道就是一例。梁文道的书在大陆火起来也仅仅是2009年的事。作为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他开讲“开卷八分钟”一栏,给观众介绍书籍。那些介绍书籍的讲稿,最终汇编成册。今年梁氏的书卖得很火,出书的风头甚盛,四本书换了三个出版社。第五本书《梁文道:我读》在年关将至时,又换上了上海三联书店于2010年1月出版。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历来以质量著称,但是自从中华书局为于丹出书以来,其他出版商也同样为生存而降格以求。不知2010年上海三联出版的这本《梁文道:我读》算不算得上是一种降格呢?

④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毕竟都市生活节奏非常之快,人人时间有限,而出版业的繁荣又使读者误以为书籍那么多,如何读得完呢?何况,知识本身就是无涯无际的。从这两点出发,书评家有了它的存在位置,梁文道的存在位置也正在于此。“道长”要做这个读书的群氓时代的引导者,普度一般的读者,所以《梁文道:我读》的好处在于为一般的读者作一导引,如何读好一本本“流行书籍”。试看《我读》中所选的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热门书,涉及人物和书籍有:王小波和《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被消费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和《切·格瓦拉之死》,2009年凭《小团圆》借尸还魂的张爱玲,作品被误读为青春小说的村上春树和随笔集《当我淡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言辞激进者陈丹青,于丹和讲《论语》的杂书,畅销的《沉思录》和《道德情操论》等,几乎已将最近几年的文化热点一网打尽。出版者的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精明之极,所以《梁文道:我读》也必将畅销一时。读者也可借此获得多点谈资。

⑤本书首篇开宗明义,即问:“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文中,除有主张扩张阅读面之外,观点大有为自身开脱之嫌,即虽然是将知识二手倒卖,但是这本书还是有可读之处的。“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同样的逻辑,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               》,当然是读《              》。然而,这种逻辑的不足之处在于,此书所介绍的书,几乎都是畅销书,虽触及了今日的文化热点,但是读者难免会被牵着鼻子走,不读其他更为“正经”的书。那么,那些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肯定是没有时间再读了。

⑥我们翻开《梁文道:我读》,大半观点仍不外是拾人牙慧。这样的书,会让一般的读者自以为自己读完这些书,懂得了不少知识,殊不知这样的盲从,本身也就很说明那些没有主见的读者,仅是新时代的“文盲”而已。冷饭炒过几次,味道再好,也是有限。何况,既是冷饭,又是他人嚼过的,营养如何,想想更是可知。当然,精明的读者并不需要他人的介绍,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系和辨别能力。至于一般的读者,大概翻读一遍,即可抛开。

1.第①段中加点词“二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2.请结合上下文意,填写第⑤段的空白处,将句子补充完整。
3.文章第⑥段中划线句表达效果是
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引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做研究一样,都应该抛开他人的评论,直接阅读原著。
B.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是,只有在“书籍的时代”,“正经的学问”才能成为主流,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无奈与失望。
C.第②段的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的书籍走上了畅销之路。在结构上本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第④段作者运用“繁笔”,不厌其烦地罗列了《梁文道:我读》中介绍的作者和书       籍,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
5.请联系全文,概述“阅读的二手消费”产生的原因。
2019-11-07更新 | 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浪费问题。节约经济学的重要价值在于重新认识节约,深刻认识浪费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批判错误的观念,提出减少浪费、实现节约的途径。

节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观念,是一种深刻而又生动的智慧。与传统意义上的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克勤克俭相比,新时代的节约含义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宽、要求更高、意义更大,是对传统节约概念的补充和发展。

节约规律分为节约的一般规律和节约的特殊规律。节约的一般规律是:由于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存在,人类必然按照节约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节约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消费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节约的特殊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节约规律的特殊作用形式是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在流通领域,节约规律的作用要求就是尽快销售。

迄今为止,浪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通病。这是一个事实,也是研究节约与浪费的客观条件。浪费的特征包括:“一定的广泛性”“无关性”“人为性”“顽固性”“短缺性”和“可治性”。这些特征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粮食浪费、餐饮浪费等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上形成的老原因,也有现实中出现的新因素;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客观因素,至少包括观念、制度、体制、政策等。在观念方面,存在节约与消费对立论、节约与经济发展对立论、有钱可以浪费论等错误观念。在制度方面,还没有出台专门约束浪费的法律制度。在体制方面,财政税收体制对于节约激励仍不够。在政策方面,鼓励节约的政策还需加强。

深刻认识节约的重要意义。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它决定了人类必须永远节约。在物质和精神相对丰裕的社会里,节约不再是被迫的节约,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哲学,是在物质文化生活充裕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体现为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的选择上,是一种主动、积极、向上、智慧的选择。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客观而永恒的矛盾,从而加倍珍惜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探索实现节约的途径。要实现节约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法治环境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简要地说,在经济方面,要建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调节经济周期,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节约。在社会方面,必须重视培养人的节约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浪费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小。

全面加强节约教育。要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同时,将节约作为树立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内容。

深化节约理论研究。现有经济学理论对于节约问题的研究还不够,需要深化研究。建议从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的角度研究节约问题,将节约贯穿于各个部门经济学。

(摘编自孙宝强《与时俱进的节约经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浪费问题是节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
B.节约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会发挥作用,但二者的作用不同。
C.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浪费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通病,且此通病不可避免。
D.我们应认识节约的重要意义,探索其实现的途径,并深化其理论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开头介绍了节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对浪费情况的详细分析,有助于对症下药地提出实现节约的具体措施。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点明浪费原因,使观点得到有效论证,颇有说服力。
D.文章先介绍节约规律、分析浪费现象,再指出节约措施及其意义,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之所以按照节约原则从事各种活动,是因为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B.即使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充裕,我们仍要坚持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的原则,选择理性节约。
C.新时代的节约比传统意义上的节约,含义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宽,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D.我们只要建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调节经济周期,就能实现节约。
2022-05-30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科技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

大众文化是充满争议又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关于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更是纷争迭起。总的来看,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上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大众文化的审美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但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同时,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大众文化诚然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娱乐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某种更根本而深层的东西相融合才富有价值。成熟的大众文化应该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又不舍弃精神提升,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黑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消费时代文化的重心由思想精英型走向消费大众型,文化影响极广却不厚重,造就了许多沉浸于替代性与虚拟性满足的精神“盲流”;同时,人们又借助大众文化带来的感性欢乐与影像冲击尝试着新型的审美解放和意义生产。简言之,大众文化崛起带来的审美泛化现象,既有本雅明所褒赞的防止文化法西斯主义层面上的革命性,也有马尔库塞所贬斥的精神退化意义上的反动性。在“内容为王”的文化创意、生产时代,迅速提升国内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审美离不开现实人生,但它决不是“满足”与“迷恋”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珍重”;释放、抚慰、减负、宣泄只是审美光谱中的低限,身心俱悦才是审美的高端与正效应。正是缘于此,审美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以带给人类欢乐、自由、解放与光明为己任的,是以教人奋进有为为目标的,并合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但是,现有的大众文化往往只具备了一些审美表象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审美噱头”,却缺乏审美的超越性精神,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样态。而超越性是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在文化审美中的显映,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进入了一个无限澄明的意义世界。

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等积极作用。然而,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发展与品质被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则表现出盲目性、庸俗性和过度的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产销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常常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崇高的东西则常常被视为落伍而遭鄙弃。这种初级市场经济社会中常常遭遇的“劣胜优汰”现象,亟须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走进新时代,必须高扬民族正气,强调文化要化人而不是化钱、艺术要养心而不光是养眼、鉴赏要引导而不是迎合。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的加深,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

(摘编自傅守祥《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型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人。
B.审美离不开现实人生,大众文化的审美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C.文化审美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应该是正面的,释放、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带来审美的负面效应。
D.只有实现肉体与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完美结合,才是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唯一路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开放辩证的观点,剖析大众文化的现象和本质,指出其在新时代应有的发展方向。
C.全文从目前大众文化审美的低俗化、平庸化的弊端及其实践功能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D.文章论证指出当代文化建设亟须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时代的文化重心由精英走向大众,泛化却不厚重,应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
B.大众文化审美,需要防止文化法西斯主义层面上的革命性,避免精神退化意义上的反动性。
C.大众文化审美的超越性指人不再囿于外在粗鄙的实际需要,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达到的自由境界。
D.文化要化人,对社会的责任承担既有对民族精神的传扬,也有对时代精神的构建。
2020-06-16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