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老舍(1899-196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8 题号:111973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做助教。三年的工夫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是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因此,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学生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他马上递上辞职书,结果辞职书被退了回来。大约有十分钟,他的主意已打定: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做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了。缝缝补补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再没用过家中一个钱。秀华问他:“那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是一对儿好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地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地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地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几乎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给他道谢,顺手放下一筒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受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地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得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

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地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他极快地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地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创作于1943年12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筒炮台烟”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又突出了阚进一与妻子的矛盾,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舍小说的语言有“俗白精致”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C.小说将主人公阚进一设置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记叙和描写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D.小说通过叙述和对话描写了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为后文写阚进一的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2.文中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有人说,这是一篇文化寓意小说,阚进一和秀华这两个人物身上各自有所寄寓和象征,请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作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2.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
3.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023-06-12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猫城记(节选)

老舍

到达火星后,三四个月的功夫,我学会了猫话。我的猫朋友大蝎说,猫人有历史,两万多年的文明。

大蝎是猫国的重要人物,大地主兼政客、诗人与军官。大地主,因为他有一大片迷树,迷叶是猫人的食物。大蝎为什么依赖我,与这迷叶大有关系。

五百年前,有个外国人把迷叶带到猫国来。最初只有上等人吃得起,后来他们把迷树也搬运了来,大家全吃入了瘾。吃迷叶是多么舒服,多么省事;可是有一样,吃了之后虽然精神焕发,可是手脚不爱动,于是种地的不种了,做工的不做了,大家闲散起来。政府下了令:禁止再吃迷叶。下令的第一天午时,皇后瘾得打了皇帝三个嘴巴子,皇帝也瘾得直落泪。当天下午又下了令:定迷叶为国食

人们越吃越懒,慢慢地连树也懒得种了。没有别的东西吃,猫人是可以忍着的;没有迷叶,可不能再懒了。到处起了抢劫。抢案太多,于是政府又下了最合人道的命令:抢迷叶吃者无罪。

地主不能不种树,不种便丢失一切势力。作政治需要迷叶,作军官需要迷树,作诗必定要迷叶。设法保护迷林是大蝎与其他地主的首要工作。他们虽有兵,但不能替他们做事。猫兵是讲自由的,只要迷叶吃,不懂得服从命令,他们自己的兵常来抢他们。究竟谁来保护迷林呢?外国人。每个地主必须养着几个外国人作保护者。猫人敬畏外国人是天性中的一个特点。

一日,行军路上,远处有一片迷林,大蝎和我商议,我愿不愿意帮助他抢这片迷林。随走随抢是猫兵们的正当事业,我想。你们抢你们的,我不反对,也不加入,我这样跟他说。

大家绕着林飞跑,好像都犯了疯病。兵们一声喊,全闯入林里去;林中也是一声喊,兵们退出来。有外国人!有外国人!大家一齐喊。林中出来不少的猫兵,为首的是两个高个子,遍体白毛的人。

快去挡住!大蝎向我说。

我知道这是义不容辞的,拿好手枪走过去。出我意料之外,那两个白猫见我出来,不再往前进了,他们说了话:罚你六包迷叶。归我们三个人用!我看了看,只有两个白人。怎么说三个呢?傻子似的我也出了声:罚你六包迷叶。归我们三个人用!两个白人听我说了这句,笑着点了点头,似乎非常满意,我更莫名其妙了。大蝎叹了口气,吩咐搬过六包迷叶来。六包搬到,两个白人很客气地请我先挑两包。我这才明白。原来三个人是连我算在内的。挑选完,他们走回林里。

我心中怎么想怎么糊涂。这是什么把戏呢?

直到我到了猫城以后,与外国人打听,才明白其中的曲折。猫国人是打不过外国人的。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外国人们自己打起来,只求外国人互相残杀,猫人好得个机会转弱为强,或者应说,得个机会看别国与他们自己一样的弱了。外国人明白这个,他们在猫国里利害冲突是时时有的。但是他们决不肯互相攻击让猫国得着便宜。保护迷林是外国人的好职业。但是大家约定:只负责抵抗猫国人。遇到双方都有外国人保护的时候,双方谁也不准侵犯谁;有不守这个条件的,便由双方的保护人商议惩罚地主。这样,既能避免外国人与外国人因猫国的事而起争执,又能使保护人的地位优越,不致受了猫国人的利用。

我不由地代大蝎们抱不平了。可是继而一想,大蝎们甘心忍受这个,甘心不自强,甘心求外人打自己家的人。又是谁的过错呢?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的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多种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青年猫人,这是我最希望见一见的。诊断猫国病症有无起色,青年是脉门。

我问大蝎的儿子小蝎:你也吃迷叶?

吃。因为迷叶是自外国传来的,所以吃迷叶是给外国人丢脸,不算自己的错处。

对猫人我不愿再下什么批评;批评一块石头不能使它成为美妙的雕刻。凡是能原谅的地方便加倍地原谅;无可原谅的地方只好归罪于他们国的风水不大好。

我在火星上住了半年,后来遇到一只探险的飞机,才能生还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

(有删改)

文本二:

剖视民族的精神痼疾(节选)

关纪新

1932年,老舍写《猫城记》的时候,精神正陷于极度悲哀。他看到:政府黑暗,内乱频仍,百姓们的生路越走越窄;同时,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铁蹄踏遍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老舍,一个正直、爱国的中国满族文化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罪恶的现实!

《猫城记》讲述的是,地球上的中国人,在火星的猫人国度里生活了一段时日,亲自观察了猫国病入膏肓的文化百态及社会情状,目睹了猫国在矮人国军队侵略下的亡国灭种经过。小说以猫国故事讽喻中国现实的用意,是明朗的。老舍把他对国事的失望和愤慨,用艺术的手段强化出来,使读者能清晰地听到作家对现状的抨击与抗议之声。

鲁迅之后,像老舍这样坚持激越而又硬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作家,委实不多。还可以说,这部长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荒诞小说的滥觞之作,并且,它的写作,为老舍渐渐形成幻灭型社会文化悲剧的写作范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是老舍在作品中特别设定的环境要素,该要素使得小说从开头就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
B.“猫国”政府朝令夕改,皇帝皇后成瘾不能自拔,外来迷叶变成“国食”,体现出了老舍式幽默。
C.“我”和白猫对峙协商,这一情节鲜明地表现出当时“不公平”竟然能够“合理化”的黑暗现实。
D.文本二既交代老舍创作《猫城记》的动机,也概述了小说内容,最后整体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
2.文中“猫国”的“猫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文本二中的画线词语概括了《猫城记》的三个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三个特征的理解。
2022-11-10更新 | 2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满身黄土而拿着新小米或高粱的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与政治、国际关系、衣装的式样、电影明星完全无关,可是紧紧与生命相连,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像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王瓜,那么清鲜可喜。他们完全以朋友对待他,虽然他既是个乡下人,又给他们种着地——尽管只是三亩来的坟地。

常二爷参观到厨房,看小顺儿的妈那份忙劲儿,和如此之多的青菜与猪肉,他忽然想起来:哟,明天是大哥的生日!你看我的记性有多好!说完,他跑到院中,就在石榴盆的附近给祁老人跪下了:大哥,你受我三个头吧!盼你再活十年二十年的,硬硬朗朗的!”“不敢当噢!祁老人喜欢得手足无措。就是这三个头!二爷一边磕头一边说,你跟我‘要’礼物,我也拿不出来!叩罢了头,他立起来,用手掸了掸膝上的尘土。

瑞宣赶紧跑过来,给常二爷作揖致谢。小顺儿以为这很好玩,小青蛙似的,趴在地上,给他的小妹磕了不止三个头。小妞子笑得哏哏的,也忙着跪下给哥哥磕头。磕着磕着,两个头顶在一处,改为顶老羊。大人们,心里忧虑着坟墓的安全,而眼中看到儿童的天真,都无可如何地笑了笑。老二!祁老人叫常二爷,今天不要走,明天吃碗寿面再出城!”“那——常二爷想了想,我不大放心家里呀!我并没多大用处,究竟是在家可以给他们仗点胆!嘿!这个年月,简直没法儿混!”“我看,二爷爷还是回去的好!瑞宣低声说,省得两下里心都不安!

这话对!常二爷点着头说,我还是说走就走!抓早儿出城,路上好走一点!大哥,我再来看你!我还有点荞麦呢,等打下来,我送给你点!那么,大哥,我走啦!”“不准你走!小顺儿过来抱住常二爷的腿。不肘!妞子永远模仿着哥哥,也过来拉住老人的手。好乖!真乖!常二爷一手拍着一个头,口中赞叹着。我还来呢!再来,我给你们扛个大南瓜来!正这么说着,门外李四爷的清脆嗓音在喊:城门又关上了,先别出门啊!祁老人与常二爷都是饱经患难的人,只知道谨慎,而不知道害怕。可是听到李四爷的喊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缩紧了一些,胡子微微地立起来。小顺儿和妞子,不知道为什么,赶紧撒开手,不再缠磨常二爷了。老二!咱们屋里坐吧!祁老人往屋中让常二爷,好像屋中比院里更安全似的。常二爷没说什么,心中七上八下的,非常不安。

于是,两位老人就对坐着发愣。愣得实在难堪了,就交替着咳嗽一点,而后以咳嗽为题,找到一两句话——只是一两句,再往下说,就势必说到年岁与健康,而无不悲观。假若不幸提到日本鬼子,那就更糟,因为日本人是来毁灭一切的。不管谁的年纪多么大,品行怎样好。

天佑一清早也回来了,很惭愧地给父亲磕了头。他本想给父亲买些鲜果和螃蟹什么的,可是城门关着,连西单牌楼与西四牌楼的肉市与菜市上都没有一个摊子,他只好空着手回来。他知道,老父亲并不争嘴;不过,能带些东西回来,多少足以表示一点孝心。再说,街上还能买到东西,就是天下太平的证据,也好教老人高兴一点。可是,他空着手回来!他简直不敢多在父亲面前立着或坐着,恐怕父亲问到市面如何,而增加老人的忧虑。他也不敢完全藏到自己的屋中去,深恐父亲挑了眼,说他并没有祝寿的诚心。他始终没敢进南屋去,一会儿进到北屋给父亲和常二爷添添茶,一会儿到院中用和悦的声音对小顺儿说:看!太爷爷的石榴有多么红呀!或对小妞子说:哟!太爷爷给买的兔儿爷?真好看!好好拿着,别摔了噢!他的语声不但和悦,而且相当高,好教屋里的老人能听见。口中这么说道着,他的心里可正在盘算:每年这个时节,城里的人多少要添置一些衣服;而城外的人,收了庄稼以后,必定进城来买布匹。他的小布铺,一向是言无二价,而且是尺码加一。他永不仗着大减价去招生意,他的尺就是最好的广告。可是,今年,他没看见一个乡下的主顾,城门还关着啊!至于城里的人,有钱的不敢花用,没钱的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买布!他看准,日本人不必用真刀真枪地乱杀人,只要他们老这么占据着北平,就可以杀人不见血地消灭多少万人!他想和家里的人谈谈这个,但是今天是老太爷的生日,他张不开口。他须把委屈放在肚子里,而把孝心,像一件新袍子似的,露在外面。

(有删改)

文本二:

《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也是老舍在新中国诞生之前的集大成之作。它讲述了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通过简化的形象塑造,形成了主题上的深化思考,并构成了特有的平民文学样本。老舍是个基于普通市民审美观的、带有民俗色彩的作家,他对底层社会生态的展示,体现在语言、道德观、价值观、美学风格的方方面面,是19世纪现实主义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出的新花朵。

《四世同堂》是在抗战还在进行中的现场文学,直接书写沦陷区的现实,通过文本构拟了普通民众从惶惑到偷生,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饥荒中绝地求生的成长过程。它在汗牛充栋的世界二战题材文学中,既是具有特殊性的描写中国创伤的见证文学,同时也是带有民族情感凝聚的共通性认知的普遍性叙事。

(摘编自刘大先《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那一一”到“我不大放心家里呀……”说明常二爷心里还是以看守祁家祖坟为重,便主动负起责任,刻画了常二爷善解人意,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B.听到李四爷的喊声,祁老人和常二爷并不害怕,但“肌肉都缩紧了”“胡子微微地立起来”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两位老人的谨慎。
C.“就可以杀人不见血地消灭多少万人”,表现了祁天佑领悟到日军的侵略消磨了北平的活力,更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无休止的灾厄。
D.小说语言具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抓早儿出城”“不争嘴”“深恐父亲挑了眼”等都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
2.关于文本一中祁天佑回来之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祁天佑惭愧不是因为没有买到东西,而是因为他空手而归增加了老人的忧虑。
B.祁天佑和悦且高声地与孩子们互动,是为了打破沉闷气氛,让屋里的老人欢喜。
C.布店生意的今昔对比,进一步说明了北平的不太平以及沦陷区在侵略者奴役下普通人生活的艰难。
D.祁天佑无法开口诉说的担忧,与前文老人们的无言对坐,都流露出对国家残破的无奈与悲痛。
3.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采用了“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25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