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5 题号:112122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济渎

[宋]文彦博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注]①1073年冬,文彦博奉旨前往济渎庙求雪,作此诗。济渎,济水;济渎庙,为祭祀济渎神之所。②沇,音yǎn,济水的别称。③蘋蘩,两种可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此处泛指祭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济水源头,“灵”字饱含崇敬之情,“尊”字则突出了济渎庙特殊的地位。
B.次句诗人视线由近及远,济水清澈,而一个“浸”字写出深山云起之处的烟波浩渺。
C.后面三联重在写景,诗人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中,表达对济水的由衷赞叹。
D.诗人奉旨前往祭祀求雪,有感而发,既在题咏济渎,也在抒写自身的一片赤诚丹心。
2.结合全诗,归纳济渎的品格。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暑热思风 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作者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
B.第三句寄望于风能带来降雨,让百姓免遭旱灾,隐含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慨。
C.“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D.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
E.尾联写无边无际的江海如果借助风的威力来兴起雄波巨澜,就能为世人送来清凉,可谓想象奇特。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8-03-17更新 | 12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写作者前往东溪时所乘之船;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鸟,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B.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作者“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体验独到,构思新颖。
C.二、三两联,平而见奇,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D.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是那里却不能住下来,加上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2.本诗所蕴含了①对东溪景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②自己的闲适恬淡之情和③老当益壮奋发有为之情。请简要引用诗句在30字以内简要说明。
2020-03-26更新 | 6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05-14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