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0 题号:112642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公晓慧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是在庙堂上还是在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都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的。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今天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升,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第1段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其后内容以时间为序,阐述“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
C.第2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后从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D.第4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
20-21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抗日神剧
陈季冰
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手痛批那些充斥着“牛鬼蛇神”的“打鬼子剧”后,这一话题迅速成为热点,足见广大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民群众”对它的反感已经压抑很久。
从射箭拦子弹、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到村姑全裸敬礼抗战红军战士……按照《人民日报》和央视的说法,所有这些离奇的情节都折射出眼下抗日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简而言之,就是娱乐化,而它的同义词是庸俗化。“投资方和电视台,为了收视率而肆意涂抹严肃的历史,将原本应当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篡改成了迎合一部分观众低俗口味的愚昧主义……”
最让我不满的倒不是“打鬼子剧”的胡编乱造,而是它的铺天盖地、一统荧屏。如果你在每天的黄金时段拿着遥控器轮番调台,你会觉得,各个卫视的抗战剧情节,甚至都能直接连上!《人民日报》和央视的统计,明白无误地证实了这一点:2012年,全国主要电视频道黄金档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涉及抗战及谍战的超过70部。
这就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贫血现状。然而,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国的电视剧投资者、制作发行人、编剧导演和电视台负责人,统统都是思想觉悟如此低下、想象力如此贫乏、审美趣味如此庸俗。假如“打鬼子剧”的总量减少到现在的1/10,还会有那么多烂片吗?
抗战剧的“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正在日益朝暴力、迷信和色情的方向豪迈前进,恰恰说明,本来只是电视剧宽广领域中的一个类型(历史战争剧)的抗战剧,承载了观众太多的娱乐需求。甚至可以说,它承载了观众对电视剧的一切期待,从严肃的历史和战争本身,到动人的爱情与阴谋,直至等而下之的暴力、色情、玄怪……无奈的编剧和导演们都在动足了脑筋,把上述所有内容,一股脑儿硬塞进“打鬼子剧”这件狭窄的外衣中。
之所以会让抗战剧挑起电视剧所有的功能,是因为这样做经济风险最小。熟悉中国影视管理体制的人都明白,目前的审查机制,很可能让一部投入了巨资精心拍摄的优秀影视作品,一辈子躺在积满灰尘的片库里血本无归。如果你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设想一下,除了胡编乱造的清宫剧、光怪陆离的抗战剧和浮光掠影的都市剧之外,还有哪些题材是可以随意投拍而不必担心审片时被“枪毙”的?“地雷”无处不在,而最让人束手无策的还在于:这些禁忌的边界极其模糊,时松时紧,甚至无规律和章法可循。
说起来真是具有反讽意味,主管部门设置这些红线及审查机制的初衷,是为了让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弘扬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然而,谁能想到,低俗的“打鬼子剧”,却走到了这种初衷的反面。而在对其进行反思之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现在的审查制度如何改变,以使其真正有利于优秀影视剧的繁荣。
回到“打鬼子剧”本身,尽管我们不应将责任尽数归咎于中国的影视剧工作者,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客观上的确是令人非常担忧的。那些充满凶残暴力想象和仇恨意识的“打鬼子剧”,实际是在教唆犯罪。如果再过50年、100年、甚至更长时间,当我们的后人审视我们所经历的这一段思想文化史时,他们多半会认为,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要为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智商和情商而忏悔!
——选自2013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是指充斥着“牛鬼蛇神”,让广大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民群众”极其反感的抗日历史题材影视剧。
B.抗日神剧在情节的设置上存在胡编乱造的现象,都有诸如射箭拦子弹、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离奇的情节。
C.抗日神剧的“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实为娱乐化、庸俗化,迎合了口味低俗、思想愚昧的观众收视需求。
D.抗日神剧沦为充满凶残暴力和仇恨意识教唆人犯罪的“打鬼子剧”,应完全归咎于投资方和电视台。
2.2.下列对“这就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贫血现象”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应成为爱国主义教材的“抗日剧”,情节离奇、数量众多,以致各个卫视的抗战剧情节都能直接连上。
B.一小部分中国电视剧投资者、制作发行人、编剧导演、电视台负责人思想觉悟低下,想像力贫乏,审美趣味庸俗。
C.中国电视剧制作题材狭窄,抗战剧承载了观众太多的娱乐需求,甚至承载了观众对电视剧的一切期待。
D.中国影视审查机制存在弊端,有违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弘扬和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初衷,不利于优秀影视剧的繁荣。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民日报》和央视联手痛批“打鬼子剧”后,抗日神剧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B.“牛鬼蛇神”所指的就是“凶残暴力”“仇恨意识”,充诉着凶残暴力想象和仇恨意识的“打鬼子剧”实际是在教唆犯罪。
C.因为抗日剧拍摄经济风险小,所以审查通过率高,如2012年全国主要电视频道黄金档播出抗战、谍战电视剧占全年播出量1/3强。
D.抗日神剧的传播是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污点,很多文化工作者应为自己的失职而忏悔。
2016-11-18更新 | 4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动画是数字时代的新兴艺术形态和文化业态,是全年龄段受众都乐于接受、用心欣赏的文艺形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在线动画市场规模达285.8亿元。网络动画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可观,既充满机遇,发展空间广阔,同时又面对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需要寻找到独有的创作规律和传播特点。观察网络动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正在成为网络动画的底色,成为网络动画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底气。

网络动画的出现,拓展了动画的创作风格和传播方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网络动画呈现出新的动态视觉效果与创意,借助不断翻新的动画技术,呈现更加生动、绚丽的视觉效果,并以独特的、富于时代气息的创意吸引观众。比如,网络动画《三体》关注科幻小说这个热门题材,故事的想象力令人惊叹,强大的视听冲击力给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画面风格写实感与厚重感并重,跟原著的宏大气势和史诗风格相呼应。

伴随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动画形式更为多样,动画不再是原本横屏构图、单集完整故事的单一叙事形式,而是出现了一系列竖屏构图、结构精巧的短剧动画。有些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动画作品,以极短的篇幅,精准还原和表现生活细节,重在展示传统的美好和文化的氛围,更多强调人物个性、画面风格和文化气息,更加突出快节奏与戏剧化。对于这类网络动画,观众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观看,剧集更新更快,也更容易产生黏性。动画短视频具有强大的文化信息传播潜力,可以说是网络动画寻求发展突破口的新方向。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动画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创作者也更容易、更快捷地获知观众的感受,在后续的创作中及时进行调整。创作者与接受者在网络空间里开展更直接的互动,让网络动画的创作少走弯路,二者的理念更加合拍,从而可以提升创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动画数量激增,创作内容中也出现了更多细分领域。网络文学的改编作品尤其是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网络动画的主要内容板块。有的作品由网络文学平台牵头,将网络小说作品交给动画制作公司进行可视化改编,成品后再投放到网络视听平台播放。有的则由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视听平台直接合作,实行网文漫改计划,打造一条高效率、流水线的制播产业链。据统计,2021年播放量排名前十的网络动画中,一半以上为网络小说改编作品。改编成网络动画的网络小说往往是网文平台的重磅作品,具有大量初始用户,由网文改编的网络动画就有了用户的基本盘。优秀网络小说到网络动画的转化过程,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激发文化活力、强化文化价值。

同时,也需要看到,网络动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创作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创新乏力、作品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有些网络动画作品过于依赖改编题材,而且题材大多局限于魔幻、仙侠等类型,缺乏独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从而导致审美疲劳,创作空间比较有限。如何不断开拓新方向和新领域,挖掘原创题材的潜力,为网络动画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能量,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网络动画要不断持续发展和进步,必然要强化原创作品在其中的占比。只有抓住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植于动画创作规律,关注网络受众的特征,从网络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原创网络动画创意的重要源头和主要素材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浓厚、博大精深,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思维、思想内涵和精神风范,深刻展现着东方哲学的深度、力度和高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挖掘和呈现,是网络动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必然路径。

一系列高口碑原创网络动画,大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题材资源和价值来源。网络动画的特点就是能够创作独一无二、带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实现跨平台、跨媒体传播。因而塑造更多有中国特色、原创的经典艺术形象,进一步提升网络动画的整体品质和特色,才能使之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文艺样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发原创题材,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需要,更是网络动画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要。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青睐,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潮流。观众对于网络动画的风格探索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这不仅源于大家的文化认同和精神需求,也源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了需求,如何找准方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时,需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深刻理解文化内涵,更要了解观众的心声,让好的内容、好的理念、好的创意落地,在观众的心间生根发芽。

网络动画作品既要满足观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又要引起观众的深入思考,引导他们的心灵成长,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就需要网络动画在创作中不断创新开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不同艺术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动画新技术,着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样才能让网络动画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打通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渠道,让中国的动画在网络平台这条新赛道上跑得更远、更稳。

(摘编自葛竞《传统文化成为网络动画的底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很有影响力,相对于其他年龄段,青少年更加喜欢网络动画。
B.不断翻新的动画技术,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是成就一部优秀的网络动画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
C.新媒体对网络动画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加速了网络动画的传播,另一方面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D.观众对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网络动画期待越来越高,这与当下的社会氛围和大家的文化认同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网络动画《三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网络动画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
B.由深受观众喜爱的网络文学改编成的网络动画,能吸引大量的初始用户,有利于网络动画的传播。
C.原创是网络动画持续发展的动力,原创时要注意把握动画创作的规律和网络传播、网络受众的特点。
D.相对于传统动画,网络动画的特点是创作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能够实现跨平台、跨媒体传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大理寺日志》:讲述唐朝大理寺众人在白猫少卿李饼的带领下,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破案冒险,来反抗命运、坚守自己内心正义的故事。
B.《斗罗大陆》:讲述的是穿越到斗罗大陆的唐三如何一步步修炼武魂,由人修炼为神,最终铲除邪恶力量,成为斗罗大陆上最强者的故事。
C.《京剧猫》:猫土上充满混沌,猫吸入混沌就会变成六亲不认的魔物,故事中的英雄京剧猫用韵力打向魔物,魔物被净化,就会变回原来的猫民。
D.《画江湖之不良人》: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围绕着李唐遗孤李星云、龙泉宝藏和不良人这支神秘组织而展开的故事。
4.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奇谭》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奇谭》共8个短片,每个20分钟左右。《中国奇谭》聚焦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以现代视角进行全新的解读与再创作,得到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市场的热切反响。剧中被职场困扰的小猪妖、胡同里的神仙精灵、山中的独行书生等人物形象源于传统文化,又鲜活、生动、接地气,与现代人心灵相通,因而让作品迅速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和普遍赞誉。

2023-09-22更新 | 2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在明代,王骥德就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现在的变化就更快。不应该也不可能阻止戏曲的发展变化。但变又不应离开戏曲和剧种的特色,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旅游等因素的压力下变得不伦不类。坚持守正创新是正确的原则。“守正”,首先是守民族文化精神之正,也应包括守地域文化特色之正,在此原则下努力创新,使之适应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地方戏一直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借鉴中向前发展的,比较年轻的剧种又必然和必须向比自己年长的剧种学习。但这种学习、吸收和借鉴一定要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失去自我。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等一批有革新精神的演员曾努力进行越剧的改革。袁雪芬说,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越剧在汲取“奶娘”的乳汁后健康成长,发展为大剧种,但它并未变成昆曲或话剧。东北的新兴剧种吉剧在创立之时,就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口号,遵循这一原则,吉剧在成为行当齐全的剧种后,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前段时间,有些地方戏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提高”,在表演和舞台呈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大剧种靠近,甚至出现了许多剧种“趋同化”的现象,引起业界的担忧。从近期演出的许多优秀剧目看,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仍值得我们警惕。戏曲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永葆艺术特色。

地方戏产生于民间,因而较为通俗。在发展过程中,有文人的积极参与,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因此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这是戏曲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今天,在追求提高剧种和剧目的美学品位时,一定不能丢掉雅俗共赏这一优势。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必须坚持“三并举”的正确方针。不同的剧种在表现题材方面有自己不同的长处,对不擅长的题材可以探索,如贵州花灯戏演出的《盐道》《月照枫林渡》,厦门歌仔戏演出的《侨批》,内容都比较厚重,是以前很少表现的题材,但他们都注意到发挥本剧种的长处,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从“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宏大题材,把其他民间艺术融于地方戏曲之中,做到了较深的思想内容与精彩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我们既要重视重大题材、现代题材,也要重视古代生活题材、民间生活题材;既要重视富有哲理思想的、引人思考的悲剧、正剧,也不可忽视寓教于乐的喜剧。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和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都因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喜剧性而得到热烈喝彩。

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要对剧目和表演同等重视。莆仙戏《踏伞行》的成功,既在于剧本创作在传统基础上的别出心裁的创新,也在于美妙的传统表演手段的运用。莆仙戏特有的蹀步(一种特有的表演程式)和各种手势,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作品具有耐人品味的韵致。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的关键。邀请知名剧作家和导演进行创作不是不可以,四川的徐棻和福建的郑怀兴都为外地剧种写过很优秀的剧本,推动了这些剧种、剧团的发展;但长久之计还是要培养本地的艺术人才。杨兰春、齐飞等河南剧作家写的豫剧剧本,魏明伦等四川作家写的川剧剧本,所特有的“味道”,是外地作家很难写出的。培养本地作家、导演是避免剧种趋同化的治本之策,也有助于我国戏曲继续保持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更好地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摘编自安葵《让地方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

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戏曲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频频在跨界融合中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断焕发新光彩的传统戏曲,正让更多人走进璀璨梨园,共赏“满园春色”。

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推动戏曲更好地走进大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自带的艺术感染力,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不断放大,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辐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走红网络。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摘编自邓剑洋《传统戏曲,展现时代魅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B.文章列举袁雪芬改革越剧和吉剧创新发展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地方戏应当互相学习、借鉴。
C.产生于民间让地方戏通俗,文人的参与让地方戏雅致,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地方戏得以传承。
D.相比于悲剧,像《蔡坤山耕田》和《豆腐西施》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喜剧,更受观众欢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目和表演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二者相得益彰,能让地方戏熠熠生辉,因此对二者要同等重视。
B.如果不同剧种的地方戏都让大作家来写剧本,就有可能造成剧种的趋同化,这不利于地方戏发展。
C.《最美中国戏》受到观众欢迎,是因为其将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D.利用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形式传播戏剧,使戏剧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央视综艺节目《拿手好戏》中,音乐剧演员唱了一首昆曲与说唱混搭的歌曲《好姐姐》,让不少年轻观众直呼“惊艳”。
B.昆曲剧院的新编昆曲《浣纱记》引入“5G+3D全息技术”,将昆曲从剧场之内投影至剧场之外,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观剧。
C.在抖音直播间,京剧演员郭雨昂手执折扇,眼神灵动婉转,开口便是标准的梅派青衣唱腔,观众纷纷留言、点赞。
D.云南省滇剧院的“文化大篷车”活动持续深入基层乡村演出,每周四举行的“艺术客厅”精品剧场在西南大戏院已坚持演出了20年。
4.论证严谨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材料二论证的严谨性加以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地方戏剧如何才能做到“守正”和“创新”。
2023-07-15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