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 《荀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112758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折(shé)阅:亏损出售。折,亏损。阅,卖。③崇:同“终”,最终。④厌:堵塞。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B.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C.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不修身,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纠正自己的错误当作笑话,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就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像跛鳖一样,贵在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20-21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与“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两句中的“君子”含义相同。
B.“学不可以已”与“如是而已”(《师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C.“而绝江河”与“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河”字含义相同。
D.“用心一也”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一”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3.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文章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C.文章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文章通过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2023-03-15更新 | 1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就 ________     ⑵绝________     ⑶惑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D.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

(《三国志·卷十八》,有删改)


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
2021-12-21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                      已:停止
B.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盛之                    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3.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2021-11-12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