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7 题号:112975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荀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面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面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                                     餍:满足
B.刑罚,薄税敛                           省:减少,精简
C.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
D.仁者谓之贼                              贼:盗取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来犯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齐宜王问孟子有没有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事,孟子回答的本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其犹                    病:为难
B.此何自起?                    察:考察,审查
C.鳏寡                           孤:老而无子
D.哀此                           茕:孤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尧舜犹病诸                    皆出于此乎
B.昔者文王治岐也             凌万顷茫然
C.则何不行                    兄弟并
D.至岐下                           非抗九国之师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
2024-02-01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等,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许:兴盛、复兴。②蹵然:不安的样子。③先子: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④艳然:恼怒的样子。⑤镃基:锄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纣之去A武丁未B久也C其故家D遗俗E流风善F政G犹有H存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当路于齐”与“为之于未有”(《老子》)两句中的“于”含义相同。
B.知,文中指知道,与《论语·子罕》中“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C.朝,使……来朝,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D.万乘,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把孟子与管仲、晏子之类的人相比,本是赞许孟子,但孟子不满意,羞于与管仲为伍。
B.有人把曾西与子路比较,这令曾西感到不安;又把曾西跟管仲相比,这却惹怒了曾西。
C.孟子阐述商朝有几个贤君,纣王有微子等人辅佐,是为了说明王朝要有能干的辅臣。
D.孟子引用齐国的俗语,说明时势很重要,当下齐国正处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有利时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5.用武力使人臣服和用德行使人臣服的区别是什么?
2023-10-26更新 | 2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甲】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牛既不认兄长,又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陷入愁苦忧虑之中。
B.孔子启发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
C.子夏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开导司马牛,要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变故。
D.子夏以为,只要胸襟开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不必为孤独而担忧。
2.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试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3.从【甲】中能看出司马牛为何内心忧惧?从【乙】【丙】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2019-01-16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