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13445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圈子情结”的前世今生

司徒伟智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70年前写的《乡土中国》一书,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最密的“小圈子”,非本家叔伯舅姨或外姓“铁哥”“铁妹”则莫入,属于“熟人社会”里的核心单位。

存在决定意识。不过意识有相对独立性,打下血缘宗族出身印记的“圈子情结”会横向位移,从乡村走向各行各业各阶层。

一入“小圈子”,最须讲究“义气”。义气的优点是注重情谊,缺点是只重情谊。见圈内事,要帮,哪怕是坏事;见圈外事,懒理,哪怕很正当。你看古代推崇的一班“义士”,有很多其实彰显的是圈内之谊即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专诸、荆轲不就是如此?

亲不亲,圈上分。任你大大小小是非,一碰上老兄老友老关系,我立马判定,选边,站队。费孝通是深刻的,他从“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的寻常话语中,分辨出其间具备“现代社会的阻碍”之或然性。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当今人口大流动,必然到处碰上陌生人,且多的是匿名者。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有纠纷找法律”成为共识,欲找老兄老友老关系,难矣哉。

难找,他还是使劲儿找。熟人社会的经验,或曰“圈子情结”,会发生纵向位移,这也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在陌生人社会的表现。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室,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只顾拉拉扯扯,则不可。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斯隆担任总裁的50多年里,他没在通用公司结交一个朋友。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总之,上下级间不容称兄道弟。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1.依据文本,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2.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

②传统是什么?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需要建构符合当下情境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前一阵我看到一个节目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我很喜欢昆曲,也很关心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但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让我感到尴尬和别扭。这种对待传统的做法现在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从传统中来,但必须融合现代的内容、必须对当代问题做出明晰回应。这个千呼万唤的“中国当代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入比较反思,转化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③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④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具体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建筑本体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结合中国建筑创作现状和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至少对我而言,有了这样相对系统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够在跨文化对话中自觉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传统味道,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设计,努力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罗丹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

⑥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做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

(选编自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B.类似于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的符号拼贴混搭,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不值得尝试。
C.冯友兰提出的“抽象继承”,就是将非物质遗存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
D.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就能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我们要辩证地扬弃。
B.文中的“境界”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哲学本体层面,具体而言就是追求建筑与大环境的深度统一件抽象而言,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
C.文中的“意境”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美学特征层面,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不拘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D.文中的“语言”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载体和手段层面,就是把“语言”摆在创作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食洋不化”的一项是(     
A.清朝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圆明园设计建造西洋楼,并创作了《圆明园铜版画》。
B.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少数外国建筑家和一些中国留学生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到香港、上海乃至内地。
C.对于中国建筑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非常缺乏了解。
D.将梁思成论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如斗拱结构、“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继承并发扬光大。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建筑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
2022-02-11更新 | 2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他们是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表明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觉强光和彩色)和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再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见,视锥细胞能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杆细胞也可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过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屏幕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结论。

1.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哪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歧是什么?
2.根据文中表述,在哪几种情况下欣赏者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0-04-03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在古代为别的艺术所利用,在中世纪又成为宗教的装饰。巴赫给它解放,使它独立为“纯音乐”。到了现代,纯粹的音乐中又掺入别的分子了,但这一次不是音乐为别的东西所利用,而是音乐利用别的东西。音乐仿佛是从长期的奴隶生活中脱出,暂时闭居在象牙塔中,现在又自动地走下象牙塔来与世人相见。这便是标题音乐的发生,即依照标题作曲,在曲中用音描写标题所示的内容。它是近世浪漫音乐的名物。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前者以形式为主,后者则注重内容。古典主义的艺术,有一定的形式与一定的美的标准;而浪漫主义的艺术,则注重独创,崇尚清新。起初作曲家运用音的巧妙的结合,自由地陶写胸中的情绪与感兴,后又渐渐把外界的自然音加以音乐化,加以诗化。贝多芬是浪漫乐派的先驱,贝多芬以前的音乐,大都是“绝对音乐”,当时盛行的“室内乐”,就是以音乐美为本体而不描写事象的绝对音乐。室内乐是王公贵族的宫室中所演奏的音乐,贝多芬给室内乐解除贵族的束缚,使其始脱离贵族而独立。同时他又倡导音乐的事象描写,他的九大交响乐中有三曲是有标题的,即《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这三曲交响乐,不仅表现出对于英雄、田园、命运的抽象的观念,而且具体地描出英雄的力与悲哀、牧童的快乐命运与人的葛藤,所以贝多芬是近代标题音乐的祖先。

(节选自《丰子恺谈音乐》,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的“奴隶生活”的具体含义。
2.根据文意,依次写出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流变名称。
3.为什么说“贝多芬是近代标题音乐的祖先”?
2020-06-22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