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139556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候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现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C.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D.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第③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科学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第④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第⑤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到达真理的彼岸。
C.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享受到科学之美。
D.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照我的看法: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学”好不好,学问怎么样。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你的“学”,对不对?不一定对。当然,学问好,诗的格调也会不同。有人也会写诗,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我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根底好。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

诗分唐宋。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对不对?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还有诗余做补充。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大家辈出。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的结合。无禅就无宋诗。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而宋诗又开出一个新格局来,它与思想更好地结合,跟宋代思想最高的点、宋代理学相表里。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有学问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诗经》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学问的一个传统。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但是诗文和“学”的轻重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诗经》是“六经”之一,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区别就在这里。《诗经》所以被称为“经”,是因为它涵养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礼仪德范、精神价值,是一部中国人自我修身的教材。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也是如此。李白、杜甫、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有删改)

1.关于“学”与“诗”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学”的说法不一定正确, 但诗会因“学”显出不同。
B.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支撑,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C.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作者相通。
D.写诗、写文章,不是国学。由此可见《诗经》中的诗因为不属于国学范畴,所以不能被作为国学看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清晰地提出作者观点,通过对唐宋诗和《诗经》的分析,论证了诗学不是国学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论述唐诗的阔大和宋诗的大格局,旨在突出唐宋诗歌在历史中的巨大成就和重要地位。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把《诗经》和李白、杜甫的诗歌作比较,证明《诗经》是人文源头和基本“经典”。
D.文章既有专业冷峻的理论分析,又有通俗化形象化的阐释,如“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就是形象化的阐释。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出了很多大家。
B.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这表明古代诗文和“学”的轻重不一样。
C.诸子百家、四部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可见诗学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比不上国学。
D.《诗经》里的诗篇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2020-06-16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蓼莪”篇中描述父母的养育之恩,“昊天罔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历史文献总汇《尚书》就定义“克谐”为“孝”(“克谐,以孝烝烝”《尚书·尧典》),尧帝以虞舜孝德厚美而传位予他。可见我国最初定义“孝”就不仅是一般的奉养,态度还要恭敬和美。这与后来孔子《论语·为政》篇所说的孝不仅是“能养”,还要“敬”父母是一脉相承的。《尚书·商书二太甲中》已然将“奉先思孝”确定为人的行为准则。到了孔子,则把孝的地位提高刺极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离娄章句上》说得更具体:“不得乎亲,不河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尽孝,就没有资格称为人,没有资格做儿子。在全部德行中,百善孝为先,孝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

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代,我们的祖先逐渐把中华养老文化建成为从观念到行为、再到制度、再到法律的一套完整体系。《礼记》里记载了如何把养老尊老上升到安邦定国的高度。《礼记·乡饮酒义》中记载:“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这就是“以孝安治天下”。

大致在西汉时期养老制度真正成为国家的普遍制度。西汉的《王杖诏书令册》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养老法律实物证据。1959 年到1983 年期间,在甘肃省武威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出土了一些鸠杖,还有皇帝颁的诏书(木简):《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王杖十简》内容涉及西汉宣、成二帝关于给高年老人赐王杖的诏书,以及对侮辱受杖老人的犯罪者的处罚案例等;《王杖诏书令册》是记载关于尊敬老者、抚恤鳏寡孤独残疾者、高年赐杖以及处决殴辱受杖老人的罪犯等的五份诏书。

到了东汉时期,对不孝罪的惩罚,进一步形成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条文。到了隋唐,不孝被列为十种恶之一,此后,宋、元、明、清各朝代都予以沿袭。以法行道、以法保孝,用法律震慑力保障了孝道的推行,强化了孝文化的地位。

中华传统养老文化的先进性在于,早在 2000 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实现了中华传统养老文化从观念到制度的演化,并且由制度化进一步演化为法制化。由汉代到唐代以后,进而扩展到包括孝道教育、社会伦理、人才培养、官吏选拔在内完整的养老制度体系。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养老制度体系。因此,不能一味地认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就是西方社会的产物,以为中国古代没有福利制度。其实,中国古代不但有,有些还很先进。中国历朝历代尤其是宋代,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助制度很发达。同样,不应该认为社会工作是西方特有的,其实我国古代也有社会工作,不过名称可能叫义学、义仓、义诊、义演、义卖、义师。

几千年来,孝老文化对于维系中国家庭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虽然时代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变了,但是,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是必须延续的。对于老年人的赡养和尊重,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美德。

(摘编自景天魁《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蓼莪”篇中赞颂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抒发了对父母养育儿女,费心尽力的感慨。
B.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定义“克谐”为“孝”。
C.我国最初定义的“孝”,经过孔子的完善,不仅包含“能养”,还包括“敬”父母。
D.“孝”的地位是不断提高的,孟子将“孝”提高到了“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的极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引出论述话题,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养老制度的形成和对不孝罪的惩罚,最后概括总结。
B.文章举《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的例子,充分证明了,汉代统治集团以法律手段推行崇孝尊老制度的坚定性。
C.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福利制度,在和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后,肯定了我国古代福利制度的先进性。
D.文章多处引用文化典籍,既揭示了“孝”文化的悠久历史,又使文章论据充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孝”,既有德行要求的一面,也有制度要求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我国孝文化的推行及地位的强化,是传统孝道文化教育感化的结果。
C.“以孝安治天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大致到西汉,养老制度才真正成为国家的普遍制度。
D.文章从“孝”谈到“养老制度”,这些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社会稳定也很有启发。
2021-02-09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地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差异的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第二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第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同时,他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差异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这造成了语际之间文化交往的不对称。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的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的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2020-09-08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