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15243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他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爆发方式、爆发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的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重大交通事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不分国界地广浅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在初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非典疫情出现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I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护。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传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病毒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和发展,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删改)

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防疫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疫情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打响联防联控总体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起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往往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因素,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可能会不分国界地传播,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病毒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从而做好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非典疫情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发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在初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只有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病毒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从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分析并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

“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15枚高射炮弹。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点01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一万英尺的高度。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后来,当我们从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报道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2.文中8~12自然段(加“·”的段落)记录了作者与吉里中士的对话。怎样理解这段对话?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分析。
4.有人说,“一场对于科学最令人激动、最富有成效和最伟大的探索,最后却导致了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武器的发明,成了科学家悔不该打开的潘朵拉盒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018-10-12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均消费大体与经济地理分布相吻合,各省旅游资源基本与中华文明历史演化进程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导致了旅游发展的不平衡。到2018年,全国贵州省吸引旅游人次最多,为9.69亿人次,最少为宁夏0.33亿人次,两者差距9.36亿人次。预计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这种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3A及以上景区共有3000多个,其中山岳型景区在1000个以上,成为占总体30%的第一大类景区,且具有季节性强、景区改动难度大的特点。很多景区为了吸引游客,提出很多旅游新产品,但这些产品大多集中在玻璃栈道、玻璃桥、灯光秀、宗教名山、演艺等项目,产品同质化严重,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比较单一,基本以门票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中国旅游业进入到精细化、个性化管理的阶段。但是,相对于中国巨大的旅游市场来说,这些管理水平的进步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不断上涨的旅游人次造成了“黄金周”各热门旅游景点的人群拥挤,公路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人们旅游出行的需要,造成旅游旺季交通堵塞。人们对旅游的巨大需求也给很多不法企业提供了机会。“山东青岛大虾”“哈尔滨天价鱼”等都是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消费市场不规范的表现。

(摘编自徐海、翟立强、张硕鹏《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材料二

2011-2019年国内旅游接待量和接待规模增长率

2011-2019年国内旅游收入规模和收入规模增长率

(摘编自《2020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

材料三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规范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示范项目,推出2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第二批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0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3332个,比上年末增加93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2个,增加22个;4A级旅游景区4030个,增加310个;3A级旅游景区6931个,增加733个。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旅游人数持续增加,2019年的总人次已是2011年的两倍以上,但每年接待规模增长率却一直在降低。
B.国内旅游发展迅猛,2011~2019年每年旅游人数的增长都超过上亿人次,接待规模增长率都在10%以上。
C.无论是旅游总人次增长数、接待规模增长率,还是收入规模增长数、收入规模增长率,2017年都是最高的。
D.山岳型景区具有季节性强、景区改动难度大的特点,虽然是我国第一大类景区,但收入主要靠门票,比较单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各省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既有历史文化积淀不同的原因,也有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因素,而且预计这种不平衡性还会加剧。
B.我国旅游市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旅游旺季景点的人群拥挤、交通堵塞,以及侵害消费者等旅游消费市场不规范的问题。
C.截至2020年末,我国共有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4A级旅游景区4030个,增加310个。
D.2020年的疫情对我国旅游业影响巨大,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都比上年同期减少一半多,且均低于2012年的水平。
3.请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1-10-11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东中西部的10个省份的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造成学生休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校内外的课业负担过重。“00后”小学生超过国家规定在校时间的比例达75%,平均在校8.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6小时超出2.1小时;“00后”初中生超标比例达85.9%,平均在校1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8小时超出了3小时。

与国家规定相比,学习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0.7个小时,超标比例达66.4%;初中生超出1小时,超标比例达78.5%。休息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1.8小时,超标比例达81.1%;初中生超出2.3个小时,超标比例达87.1%。

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被剥夺,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新京报》2018年03月05日 朱永新:《要切实保障好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权》)

材料二:

“减负”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讲规律。

“调结构”,就是“减负”要做好加减法。具体而言,就是要适当减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德育美育体育学习的时间;适当减少书本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适当减少单纯知识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时间,等等。

“转方式”,就是适当减少教师不适应学生学情导致的学习负担,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更多的在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等等。

“提质量”,就是要减少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负担,增加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重个性”,就是要减少学生同质化的学习负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差别化的教育;要适当减少统一的强制性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讲科学”,就是中小学教育要尊重规律,依靠科学。以考试评价为例,日常考试的功能不是要给学生排名排队,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5日 《张志勇:别带着误解看“减负”》

材料三:

“减负”本身具有教育、心理、文化三重含义。从教育意义上讲,“减负”不是单纯的在校学习量的减少,不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遏制,更不是学校推卸教育责任,将学生的学习需求转移到校外辅导班。“减负”减的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过重的课业负担,减的是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的是枯燥乏味反复训练,减的是过量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负担;从心理意义上讲,减的是因超纲学习和超前抢跑而给学生带来的愈来愈重的心理负担,因竞争带给教师、家长的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从文化意义上讲,减的是功利性意图对教育环境的压制,减的是竞争意识对教育氛围的戕害,减的是毕其功于一役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蔓延。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7日 王凯:《扎实“减负”孩子才有全面发展空间》)

材料四:

减负,是肯定要减。

但,关键是如何减、减哪些、减到什么程度。

首先,要区分清楚哪些是“负”、哪些是“正”——哪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哪些不符合。这个是减负的基础;

其次,孩子们各个不同(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等规律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类群的孩子,做出哪些是“负”、哪些是“正”的清晰区分——这个减负的关键,因为对有些孩子是“负”的,对另外一些孩子可能就是“正”,因此,减负应该严禁一刀切!

再次,减负应该减到什么程度,这也很关键,因为无论是知识掌握还是技能训练还是能力培养,都需要一定的“劳动”强度和广度;而且对不同的孩子,“劳动”强度和广度大不相同。这个也是一刀切不得!

最后,减负不是目的,转变学习与成长模式才是关键——变量的积累为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减负=减量+增质。

(《新京报》2018年03月12日 张勇:《把减负落在“减量+增质”上》)

1.下列说法,符合相关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调查显示:“00后”初中生平均在校时间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超出85.9%。
B.材料二认为,为了诊断和改进的考试是科学的,为了排名排队的考试是不科学的。
C.材料三认为,从教育意义上说,“减负”并不意味着在校学习量的减少。
D.材料四认为,减负=减量+增质。“减量”所涉及的方式、内容、程度不能一刀切。
2.下列判断,不符合相关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法律和规定的角度,指出要“减负”以保障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权。
B.材料二所说的五件事,主要是从“减负”的心理、文化含义上来说的。
C.材料三从三重含义上谈“减负”,主要谈的是教育方面的含义,针对性强。
D.材料四所说的“减负”偏离了话题,跟其他三个材料所说的“减负”意思不同。
3.“提质量”对“减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联系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0-08-06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