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11709217
阅读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回答各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乙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甲文作者为__________(朝代)的庄周;乙文选自__________,是“《春秋》三传”之一。
2.解释加点字。
(1)批大(       )(2)刀而藏之(       )(3)焉用亡郑以(       )(4)又欲其西封(       )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B.秦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越国以
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每至于族
D.以其无礼于晋
5.翻译句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6.文惠君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你读了此文,得到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7.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
2022-09-09更新 | 2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栎社树,是指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土地神。
B.文木,这里指纹理纵横交错形的树木。
C.“又恶知散木”的“恶”是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恶”含义不同。
D.“奈何哉其相物也”的“相”译为“看待”,与谚语“良禽相木而栖”的“相”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C.“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2023-09-15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为戒,视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       天道,自然的规律B.庖月更刀             
C.如土                           散落D.刀而藏之             好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手所触                                           今臣刀十九年矣
B.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吾见其难                                        
D.奏刀騞                                           为戒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庖丁解牛》中多次描摹解牛者的姿态(神态)。如第①段,先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然后比拟庖丁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形有声有态。第③段,解牛结束,庖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2023-01-19更新 | 4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