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6 题号:118807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应龙,允叔。淳熙二年第进士,调衡州法曹、湖南检法官。潭获劫盗,首谋者已系狱,妄指逸者为首,吏信之,及获逸盗,治之急,遂诬服。吏以成宪谳于宪司,应龙阅实其辞,谓:“首从不明,法当奏。”时周必大判潭州,提刑卢彦德不欲反其事,将置逸盗于死,应龙力与之辨。先是,彦德许应龙京削,至是怒曰:“君不欲出我门邪?”应龙曰:“以人命傅文字,所不忍也。”彦德不能夺,闻者多其有守,交荐之。

改秩,知瑞州高安县。吕祖俭言事忤韩侂胄,谪死高安,应龙为之经纪其丧,且为文之。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贻书应龙曰高安之政义风凛然主淮西机宜文字,知南恩州。

陈自强当国,乃旧同舍,应龙丐雷州而去。召监都进奏院,迁国子博士、守工部员外郎,进户部侍郎,迁国子司业兼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守秘书少监兼权工部侍郎。

时金主徙汴,应龙言:“金人穷而南奔,将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敌,尤为可虑。”兼侍讲,言:“人主不能尽知天下人材,当责之宰相;宰相不能尽知天下人材,当采之公论。

迁吏部侍郎,进刑部尚书兼侍读。应龙在讲筵,多指陈时政。一日读吴起为卒吮疽事,应龙奏:“起恤士卒如此,故能得其死力。今军将得以贿迁,专事掊克,未免多怨。”上惊曰:“债帅之风,今犹未除邪?”宰相史弥远闻而恶之,免侍读。未几,兼太子詹事。会景献太子薨,请老,上不许,徙吏部尚书。以焕章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嘉定十七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文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贻书/应龙曰高安之政/义风凛然
B.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贻书应龙曰/高安之政/义风凛然
C.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贻/书应龙曰/高安之政/义风凛然
D.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贻书应龙曰/高安之政/义风凛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
B.诔,叙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诔文是哀祭文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致悼词或哀悼文章。
C.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应龙为人正直。徐应龙在处理一起劫盗案件时,不愿意用人命附会案卷,来获得推荐的机会,因此和卢彦德极力辩争。
B.徐应龙正义凛然。吕祖俭进言政事触犯了韩侂胄,被贬谪死在高安,徐应龙心甘情愿替他操办丧事,而且作诔文祭奠他。
C.徐应龙自请外放。徐应龙旧日同舍陈自强执掌朝政后,他自请外放雷州,陈自强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离开了朝廷。
D.徐应龙曾遭排挤。徐应龙有一次借吴起为士兵吸吮毒疮的故事,上奏军中行贿的情况,被宰相史弥远厌恶,丢了侍读官之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德不能夺,闻者多其有守,交荐之。
(2)宰相不能尽知天下人材,当采之公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B.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C.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D.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中进士是最高功名,考试应试中选叫“进士第”。
B.三尺之法,指法律。汉朝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之。
C.京官,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的中央系统的官员。
D.改秩,“秩”指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D.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②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
2019-07-01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不及姑,徐之,一妇每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丧会,窃而逃                       券:契据
B.徐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B.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C.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D.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019-10-12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初,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舞蹈: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B.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省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C.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D.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内外艰,丁内艰是母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父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同《史记》一样都是通史。
D.哲宗,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文中的“文正”是对司马光的一种褒扬评价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学识渊博。神宗提拔他为翰林学士,他极力推辞。神宗认为他像董仲舒、扬雄一样善文章又有学问,不同意他的推辞。
B.司马光爱君忧国。他编纂《资治通鉴》希望国君能以史为鉴;宋神宗亲赐书名、亲自撰写(序),并下令置局秘阁,让他继续写这部书。
C.司马光恪尽职守。在他患病时,皇帝特意下诏命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三天到一次朝廷。司马光不敢接受,认为不见国君不能够处理政务。
D.司马光鞠躬尽瘁。他在病中仍然亲自过问朝廷事务,分昼夜地工作;甚至病危已不再有清醒意识时,说的还都是国家的大事。
2021-01-07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