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5 题号:118864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摘编)

①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②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 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③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 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 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 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 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 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 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④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 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 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⑤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B.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C.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
D.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从而鼓 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②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山只等闲”有力支撑了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B.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说,又有对现况的 分析。
C.文章第④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体现了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
C.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此时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打好打赢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础。
D.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仍然不能松懈。不得举行大规模的聚集性活动,也不得外出就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 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当是未来方向。

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提供“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就得继续以产业促进城镇化,更不能延续单纯追求GDP时期的亲资本政策。某种程度上,利益结构固化使我们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关注超过了对城镇化自身规律的考量,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

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叠加在一起。而农村本来“十里不通风”,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事实上,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业资本过剩。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更加受制于资源高度短缺、环境日趋恶化,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国家的重大教训。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各地农村贫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贫民窟中的黄赌毒泛滥。比如巴西,虽然实现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数是在贫民窟中受黑社会控制,危害极大。

因此,给农民以平等待遇,绝非简单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国家更不能任由短视的城市资本下乡去占领作为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农村。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原则:按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更加强调乡村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等。

请牢记,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摘编自温铁军的《城镇化不是产业化》,《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立足于将村镇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B.城乡一体化要面对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因此基建投资重点是村镇。
C.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为内需型发展打下基础,给投资者和劳动者带来了便利。
D.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论点即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
B.第五段先承接上文,肯定了城镇化的作用,然后指出应避免的问题以引出下文。
C.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列举中国和巴西、印度两国的例子说明传统城镇化的危害。
D.文章开篇明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再次申明主旨,收束全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未来数十年,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城镇化战略更要重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B.因为农村是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的载体,所以它有可能成为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池”。
C.城镇化不是产业化。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改革,以人为本,避免短视的城市资本占领农村。
D.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依据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比如打破户籍壁垒,实现“人的城镇化”。
2020-05-26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理论探索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学理论为主。无论是早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还是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和思潮,其审美观念均源于西方相关文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也主要以介绍苏俄相关的文学理论为主。可以说,4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始终无法逃脱“失语症”的魔咒。当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创作实践,这是确保理论有效性的唯一途径,但我们还要潜下心来,认真地解决几个基本问题。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地审视与梳理。任何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会受制于其特定的外在文化环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就其外在环境而言,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借鉴,当然也不乏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自我创新。究其理,至少有三个维度需要深入探析: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承袭了传统文化哪些精神内核,包括生存哲学与审美趣味。二是有效梳理数十年来乃至近百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主脉。三是认真考察各种文学制度对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三个维度都有不少学者在进行研究,但很少有人将之纳入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中,进行一种开放性的理论思考。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探讨,尤其是对一些既定文学史的再反思。如果没有对本土文学史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没有对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和发展主因拥有全局性的认知,特别是对一些既定文学史进行有效的反思,要成功地建构一种本土化的文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实际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者,几乎很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反思性的研究,很少有人将这种文学史的反思提升到文学理论的层面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建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学理论家不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保持着疏离状态,而且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土壤也缺少深入思考。

对一些具体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中甄别和总结出中国文学发展的某些本土化属性。这是最为繁琐但也是最为本质的研究,它在表现形态上可能体现为文学批评,但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为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学理论毕竟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基于作家评论、文本研究之后所抽象出来的理论。没有文学批评实践的长期积累,就无法找到本土创作经验的支撑,也就不可能挖掘出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更不可能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所以,从学科范畴上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始终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彼此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然而,纵观我们的文学理论建构者,很少参与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

最重要的,是对日趋多元、极为丰富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格局,必须具有前赡性的研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多元而繁富的审美格局,还在日趋加剧,诚如有人所说:“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增变,那些带有当今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综艺、动漫、游戏、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文艺形式不断走进人们生活世界,焕新社会文化生态。”面对这些极为复杂的文学发展态势,如果不能深入到前沿地带,不能进行跟踪式的思考和研判,要建构出一种具有范导性作用的当代文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洪志刚《刍议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当化文学的发展.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西方现化文化思潮的借鉴。
B.学者们研究了中国现当化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三个维度,并进行了开放性的理论思考。
C.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土壤缺少深入思考,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状况。
D.若有文学批评实践的长期积累,就能甄别并且总结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些本土化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后四个段落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B.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际,既有对所提问题的理论层面的分析,又有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C.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假设论证,论证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内在规律进行探讨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引入有人所说的内容,将之作为事实论据,目的是用来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视与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需探析应承袭传统文化哪些精神内核、梳理中国文化发展主脉、考察文学制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
B.文学理论是基于作家评论、文学研究之后抽象出来的理论,可见它与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建构具备独特的审美经验。
C.季羨林说:“我们东方国家,近现代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这与作者的“失语症”观点有相通之处。
D.面对到来的信息时代、多元而繁富的审美格局,作者主张进行跟踪式的思考和研判,才有可能建构出一种具有范导性作用的当代文学理论。
2019-12-20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以下简称革命文学)在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应运而生,对当时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研究革命文学的谱系和结构,是对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生成发展以及本体精神的考察。这一研究既是一个体现文学与思想互动张力的学术命题,又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

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基于社群视域,完整展现和合理解释了革命文学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青年社、新潮社等文学群落中,作家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文学追求,都集中反映了社群场域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的激变,并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的发展。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作家群体,追随时代的革命步履,以统一的组织形态完成了现代文学的运行机制。20世纪上半叶革命的阶级意识、抗战精神与文学的民族想象等话语之间的内在互动结构关系,凝聚出了社会革命思潮的核心价值、革命文学的精神内涵,成为革命文学演变发展的内驱力。

梳理革命文学作家谱系,可以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与文学史相互交叉的场域,发现革命文学历史叙述的特质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20世纪,大批热血青年借助文学自觉认同革命,又直面现实,于是就有了贴近现实的革命文学,也有了革命文学多元的样态。考察不同作家的革命经历、个性创作取向、特殊文化背景等,可以勾勒出他们进入革命文学时代书写的不同图示,捕捉到革命文学历史的全息投影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丰富的构造纹理。那一时代的作家往往处于文学与革命的两难之境中,作家谱系研究特别重视这一点,从作家身上的这种矛盾去深度描摹现代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过程的斑斓色彩,揭示文学与革命通过作家主体同构的复杂精神因素。我们既要找到革命文学核心的思想理论,还要为革命文学诸多现象的发生演变找到契合时代主流的、合理存在的答案。

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是要发现革命文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使命的积极影响。早期,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身上呈现了革命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基调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关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些革命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女性自我意识对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历史价值的积极重构。40年代,关乎知识分子话语与工农兵话语时空对接、交叉、重构的延安文学聚结了一支革命文学队伍,其核心正是中国革命现实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文学为什么人等问题。特殊空间的延安使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真正落地,延安文学已超越一般意义的地域命名的文学。

谱系和结构作为研究视点和目标,就是要深度揭示革命文学的特殊文化意义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现出来。社群结构、作家谱系、文学史阶段形态之革命实践文学和文学表现的革命内容,重构的不仅仅是革命文学丰富复杂的样态,更是发现现代中国文学独立叙述框架的依据和文学史典型意义之所在。任何历史研究最终指向的都是当下和未来,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学,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密切关联,现代国家意识、人民意识等进一步升华,本质上正是对现代中国革命核心宗旨的坚守与弘扬,也体现了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

(摘编自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文学本体精神的考察,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B.凝聚出社会思潮核心价值的“革命文学”,对当时社会与文学变革影响极为深远。
C.解决作家置身于文学与革命的两难之境的问题,就要梳理谱系,探寻复杂的精神因素。
D.要深度探寻“革命文学"的特殊文化意义,研究“谱系和结构"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时代需求,提出了“革命文学”谱系和结构研究这一学术命题。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阐述了“革命文学”的演变发展。
C.文章第四段对一些革命女作家创作的论述,证明了女性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观点,再分角度论述,最后阐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学”贴近现实、样态多元,与青年自觉认同革命又直面现实不无关系。
B.梳理“革命文学”作家谱系,可以发现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及其构造纹理。
C.“延安文学”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地域命名的文学,使“革命文学”真正落地。
D.研究“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具有积极影响。
2021-03-18更新 | 1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