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4 题号:121351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4.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2020-12-12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到来,当被冻得想跳踢踏舞的北方小伙伴问南方的朋友,“你们南方冬天是不是特别暖和”时,都会收到南方小伙伴一连串愤怒地吐槽:“我们是湿冷,根本不暖和,衣服洗了一星期都不干啊”“屋里屋外一个温度,年年都长冻疮”……

综合冬夏季的温度和湿度,大体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温和湿热”“全年温和”“湿冷湿热”“寒冷湿热”“寒冷温和”“干冷干热”“高原气候”七种气候区。在“南北方谁更抗冻”问题上经常互相嘲讽的人基本上都出自“寒冷湿热”和“温冷湿热”两大阵营。

闫海燕在《基于地域气候的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收集了从1971年到2000年这30年间吐鲁番、包头、银川、渭南、焦作、汉中、昆明、拉萨等地室外温度和湿度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比调研期间室内温度,可以看出,冬天里,“湿冷湿热”地区的室内温度与室外确实非常接近,而其他地区室内温度都比室外要高。特别是有暖气的“寒冷湿热”“寒冷温和”“干冷干热”地区,室内温度远远高于室外温度。

不同地域气候室内外温度对比

(图表来源:《基于地域气候的适应性热舒适研究》)

当温度适宜的时候,人们并不会感受到湿度带来的困扰,可在南方的冬天里,衣服因为空气中厚重的水汽变得总是潮乎乎的。不光没有保暖的效果,还要把我们身上那点微薄的热量全都抢走,不是“衣服暖人”,而是“人暖衣服”,如果再有点小风一吹,绝对是透心凉,心飞扬。

我国的供暖体系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的模式,当时苏联专家认为,只有当多年平均气温低于5°C的天数达到90天或者更长时才可以提供集中供暖,甚至还主张将我国华北各地、东北南部、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而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不得不说,如果真以这个为标准,大概现在被坑死的就不仅仅是湿冷的南方地区了,多亏气象学家竺可桢经过科学论证后认定,秦岭淮河线才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最终也以此作为集中供暖的标准,现在我国实行集体供暖的区域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余娟、欧阳沁等人在《供暖地区与非供暖地区居民对室内偏冷环境热适应性研究》的实验中选择了北京和上海两地作为样本进行调研后发现,在同样的冬季温度下,北方受试者会觉得更冷、更不舒服,随着气温降低的越来越多,北方受试者在耐寒方面的能力明显要低于南方受试者。也就是说,如果长时间生活在有暖气的环境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使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那么对于“寒冷”的适应能力就会出现明显下降,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用进废退”吧。

闫海燕在《基于地域气候的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汇总了目前所有关于“热舒适”研究中的数据,并对其分析后发现:冬天,对于身处湿冷地区的南方人,只要他们感觉上的温度在10°C左右,就不会觉得特别冷,相比之下,北方人则需要到20°C左右,才能有“不太冷”的感觉。

在冬季人们可以接受的温度范围上,南方人依然要强于北方人。由于室内供暖的缘故,尽管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室外都非常寒冷,气温很低,但是人们觉得“温度还可以接受,再低就冷了”的温度依然比较高,要到7°C左右或者以上。其中东北、西北地区尤其高,甚至要到10°C以上,而湿冷湿热的南方地区觉得“还可以接受,再低就冷了”的温度在各气候区中是最低,为6.3°C,南方人的耐寒能力明显要比北方高出一些。

虽然北方人不如南方人抗冻,但在耐热方面,南方人可就比不过北方人了。

夏季,西北地区居民感觉“不过冷也不过热”的温度最高,大致能达到31.5°C,南方大致在25°C左右。同样的,在夏季人们身体感觉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上,北方人也要强于南方人。出现这样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夏季人们本就容易出汗,南方空气里湿度还比较大,导致汗液不容易蒸发,整个人身上的毛孔就像是被塑料膜糊住了,非常不舒服,对高温的耐受力也随之大大下降。

总的来说,北方人适宜的温度,冬季不能低于7.7°C,夏季不能高于28.9°C,而南方人则是冬季不能低于6.3°C,夏季不能高于26.3°C,南方人在抗寒上碾压了北方人,不过北方也在耐热上小小的扳回一局,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了。

(摘编自杨雅萍《在抗冻这件事上,南方人真的完胜北方人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冬到来,南方人和北方人会互相吐槽,说明彼此虽然都有各自的受冻体验,但并不一定能相互理解。
B.在南方的冬天里,人们即使穿着保暖的衣服,也常会因为湿度大而感觉不够暖和,风一吹更感冰凉。
C.北方人明显没有南方人耐寒能力强,这是余娟等人对北京和上海的实验样本进行调研后得到的结论。
D.南方人没有北方人耐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南方的潮湿空气阻碍汗液的蒸发,使南方人耐热能力下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对话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出话题,普及知识的目的。
B.为了说明南方人和北方人在体感温度上的差异,作者引用了闫海燕、余娟等人收集的调研数据,使观点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C.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抗冻,本文颠覆了这种认知,让人们认识到北方冬季供暖也有让人适应温度的能力下降的弊端。
D.作者所说的“各有所长”指的是,北方人到南方去比较耐热,而南方人到北方去比较抗冻,各有适应气温的独特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冷温和”“干冷干热”地区室内外温差极大,这些地区的人冬季若长时间呆在室内,其抗寒能力容易被大大削弱。
B.“湿冷湿热”地区室内外温差不明显,所以,人们冬天呆在室内与呆在室外感觉一样的寒冷,这也是该地区不适合供暖的原因。
C.“全年温和”和“高原气候”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室内外温差,但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高,对当地人的耐寒能力没有影响。
D.室内外温差越大,对当地人适应低温的能力影响也越大,因此,南方人虽然没有享有集中供暖,但可以庆幸自己的抗寒能力强。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有人说:“北方是干冷,是物理攻击,多穿一点就行了;南方是湿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多都没用。”
B.有人说:“生在南方的我也是天真,冬天冻成狗的时候自我安慰说,想想人家北方零下几十度呢,更可怜!后来我发现北方的冬天有暖气。”
C.有人说:“东北人在南方过冬确实受不了,零上5°C都冻出了眼泪,而且最惨的是还要默默忍受身边人鄙视的眼神——你们东北人比我们还怕冷吗?”
D.北方的同学在某宝上买被子,店家是武汉的,问:亲,现在东北盖3斤的被子不冷吗?我在武汉都要垫10斤的褥子了。
5.在探讨“南北方人谁更抗冻”问题上,研究者们着重关注了哪三个影响因素?请简要概括其关键词语。
2021-05-01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管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表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谈》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4.根据文本,概括好文风的特点。
2020-01-09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