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0-12-16 3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认得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一个象征体系的帮助,和时间的接触比其他动物和时间接触要复杂些。
B.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文化作为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时间阻隔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的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它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打通时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以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为方式,这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全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作,我们的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这一连串中的“当前”是剪不断的时间链。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6.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7.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嘱 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 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 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 “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成天说”“你爹哩”“焦愁”等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表现出作者对平原农村生活的熟悉。
B.作者没有让水生爹正面出现,而是借水生嫂的叙述,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描写了水生夫妻短暂相聚又分离的故事,以时间为节点,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富有层次而又浑然一体。
D.“这不回来晃一晃吗?”“你疯了吗?慢些!”这些语言自然朴实,体现了水生的直爽,反映出他一心报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决心。
9.小说的题目是“嘱咐”,但主要内容是围绕“重逢”而展开的,你认为题目用“嘱咐”好,还是用“重逢”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o
10.水生嫂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其刻画得生动形象。 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1)巧用神态描写,“呆”中见深情
(2)品其话,见其人
2019-11-20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啼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例如《马说》《爱莲说》。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漫骂面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颖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020-12-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酵明月,更忆老坡仙。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黄州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17.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2020-12-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而及回忆,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月亮描写了乐曲结束后听众沉浸在音乐意境中的情境。
2020-12-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①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②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C.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0.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2020-12-14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浪飞舟(阻止)
千里(达到)吾尝而望矣(踮起脚跟)
B.术业有专(研究)兜鍪(头盔)
朝餐(他)枉用相(问候)
C.而江河(横渡)小弦切切(声音轻细)
六艺经传皆习之(全面)木直绳(合乎)
D.青冥浩荡(天空)少无适俗(韵味)
绕树三(圈)元嘉草草(轻率)
2020-12-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2. 下列对有关课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反对党八股》逐条剖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文章大量使用比喻,多处使用排比,都显示了毛泽东高超驾驭语言能力。
B.《拿来主义》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先立后破。
C.《以工匠精神雕球时代品质》中,“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是说希望把工匠精神当作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毕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坚定决心。
D.《百合花》中,作者写“新媳妇”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2020-12-14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困难(0.15)
23.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______ _______②用引申义______ _______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6日下午,南京33路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一名男性乘客上车时大喊被门夹了。驾驶员王师傅道歉后,没想到男子一路都在责骂。为了乘客的安全,王师傅一直克制更没想到的是,几站后,一名中学生给王师傅递来一张小纸条……

王师傅称,他至今还保留着这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爷爷,您是好司机,赞!!!”

王师傅说:“拿到纸条我感到心里暖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后来,调取车上监控发现,当时只是人多拥挤,车门并没有夹到这名男子。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09-04更新 | 699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衡水市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4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8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4-7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非连续性文本
8-100.65孙犁(1913-2002)  其他小说
二、文言文阅读
11-150.4柳宗元(773-819)  《宋史》  宋濂(1310-1381)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0.4其他南宋作家  诗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00.65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10.65文言实词选择题
220.6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230.15文言实词语言表达
六、作文
240.4青年成长  道德与社会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