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18944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当代作家中,金庸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武侠小说作家,又是报人、政治活动家,还是学者、企业家。金庸本人自贬说,“其实写小说并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喜欢看也就过去了。我对历史倒是有点兴趣”。有学者认为,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只是一个“例外”,不能以其作为“绝对的标准”来评判当代武侠小说,否则就等于“一笔抹煞了其它所有的武侠小说”;因为对他的研究,充其量只说明了“武侠小说应该如何”或“可以如何”,但对“武侠小说究竟是如何”的问题,却无法显出来;有的还认为他将俗文学“提升到与新文学同等的严肃文学的水准”,甚至将其定位为“与新文学传统相对的本土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也正因这样,金庸为我们“制造”了牵引海峡两岸三地文学文化的一个“超级神话”:一方面,他的众多作品与所有新派武侠小说之间共享了某些共同元素,使之达成一种“家族相似”;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话语方式实践的创始者”,他“还使某些‘差异’成为可能”,“为引入非自己的因素清出了空间,然而这些因素仍然处于(他)创造的话语范围之内”。

21世纪初,根据当时武侠小说的发展状况,我们曾提出了一个“后金庸”的概念。我这里所说的“后金庸”,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侠小说自金庸和梁羽生封笔起,“随着整个大众文化趋势愈来愈朝着视觉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审美趣味的变化,武侠小说包括其他大众文学开始调整叙事策略。前一阶段所崇尚的精神审美要素削弱,逐渐向纯娱乐和艺术快感倾斜,故事情节也大同小异,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文化工业’的复制性特点和后现代的平面化、娱乐化原则。因此,相比于金庸时代,这一阶段武侠作家作品的数量尽管翻了好几番,也尽管出现了像温瑞安、黄易等几位较有影响的作家;但作家的创作个性越来越模糊,创作态度越来越不严肃,总体质量也明显不如以前”。

那么,在“后金庸”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金庸,揭示他与当下文学的关联呢?这当然很复杂,也可作多样不同的解读,但人学无疑是通向其幽深层次的一个重要观察角度和凝聚点。因为文学是人学,武侠小说也不例外,俗文学的定位并不妨碍它对人之存在意义的追求。也就是这一点,我们说雅俗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何为“人学”?从语源学上讲,即指研究人的科学。落实到文学上,就是研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问题。这里所说的人学,是指以人为对象,并将其纳入文学世界中予以通观的一种话语方式,它对武侠小说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专门从事武侠小说研究的学者韩云波认为,经过20多年沉淀,需要将金庸及武侠小说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工作,“探讨人自身以及人类永恒追求的无限性,是美学的任务,也将是金庸研究在当下兼具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一个闪亮的学术增长点”。

(节选自吴秀明《人学视域下的金庸武侠小说及其当下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是金庸众多身份中的一个,他自己并不认为写小说需要什么学问,学者也认为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的成功是一种意外。
B.有学者认为,对金庸的研究最多呈现了武侠小说的一种写作倾向和写作可能性,但无法呈现武侠小说的本质或要件。
C.因为学者对金庸的定位极高,所以他为我们制造了牵引海峡两岸三地文学文化的“超级神话”,这个“超级神话”表现在两个方面。
D.金庸一方面创造了可供武侠小说创作者共享的元素,另一方面也给他们提供了变化空间,不过这个空间依旧在他的话语体系之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学者对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评价切入,点明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就,引出“后金庸”时代的概念,提出如何在“后金庸”时代评价金庸的问题。
B.作者在引入“人学”这个视域时,先对“人学”这个概念作了基本解释,再具体给出了落实到文学中的“人学”的定义,框定了之后论证的范围。
C.文中把“后金庸”时代与金庸时代进行对比,得出了这阶段的作家总体质量明显不如以前的结论,以此说明在“后金庸”时代依然要探讨金庸作品的原因。
D.文中的多处引用,可以使得文章更加客观,有更强的说服力;如引用韩云波的话,证明“人学”是深层次解读金庸小说的重要观察角度。
3.下列关于原文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80年代,金庸、古龙的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今古传奇·武侠版》等通俗杂志问世,说明了“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逐渐向纯娱乐和艺术快感倾斜。
B.《水浒传》中,林冲复杂的人物性格与他夜上梁山的选择可以成为文中所指的“人学”的研究对象。
C.在当下,金庸研究必须要探讨人自身以及人类永恒追求的无限性,这也是可行的,可以使金庸研究获得新的学术增长。
D.文章接下来要谈的,应该是“后金庸”时代,在“人学”框架下的金庸研究方向、金庸作品评价和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比德象征,或是作为通向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所集聚的社会名流、上层集团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表现了悦目怡情的自然风光。远山高耸,白云缭绕,山石积翠,树影婆娑;山间瀑布垂下,激起珠光一片;朱桥衔接台岸、近坡,坡陀上桃树掩映,绿草如茵;游人或策马而行,或寻径闲步;春水初涨,微波粼粼,二三佳人沐浴熏风,荡舟远眺……一派春和景明的旖旎风光,一派纵享山水的陶然心境。这是美的目光与大自然欣然相遇的情与景偕。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于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却将其表现得如同湍濑潺谖,云霞缥缈的神仙之境。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了可能。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即是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传)《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

材料二: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的精神紧密相连。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摘编自陈仕彬《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材料三: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摘编自严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至秦汉时期,山水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
B.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C.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是因为山水技法成熟了。
D.中国山水画中空灵美、外象美等意境是沟通画家、观者、评论家等的有效渠道。
2.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又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022-04-08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家风建设正是国家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则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源。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父风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

“家风”一词最初使用是在西晋时期。庾信《哀江南赋序》中说,时人潘岳作《家风诗》,被誉为“始述家风”。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是家文化的表征。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是家文化的表征。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勤俭齐家的持家文化、蒙以养正的教子文化、崇德向善的修身文化、宽容仁爱的处世文化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既有礼贤下士、为政以德的君王帝后家风,教家立范、勤政公廉的名门显宦家风,士魂商才、仁心义路的商界翘楚家风;也有淳风厚俗、仁德范世的义门世家家风,以身示范、睦族善邻的庶族百姓家风;还有救亡图存、济世经邦的志士英烈家风,投身革命、家国天下的老一辈革命家家风。这些优秀家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融入到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轨物范世的可贵镜鉴。

家风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突出表征,重视门声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少传统家训作者都强调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司马光家训中要求为家长者“谨守礼法”,“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历史上的司马家族是世代贵胄,却一直恪守“世以清白相承”的朴素家风,勤俭持家。司马光在家训《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一定要吸取同时代人因不良家风致家族破落的教训,而且要用这篇家训去训诫子孙,永远传承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 “清白”家风。陆游《放翁家训》中要子孙继承祖先宦学相承、清白俭约、注重节操的家风。清朝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诲其弟,要遵守祖先教诲“以绍家风”,反复告诫子孙“汝曹且勿坠家风”。

家风有优劣之分,对子弟成人成才与否和家族兴衰起着重要作用。家风优劣,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关系家国兴衰。重视家风是历代先贤立家处世之本,是我们民族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前提和基础。今天的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和谐繁荣的“重要基点”,因而家风建设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的必修课。在这方面,作为中华民族先贤智慧结晶的优秀家风文化,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跨越时空的资源,值得我们吸纳借鉴。

(摘编自陈延斌《培塑新时代的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

1.下列关于“家风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表征,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
B.家风文化内涵丰富,从传统来看,大致可分为持家文化、教子文化、修身文化、处世文化等。
C.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体现于社会各个层而,影响个人,关系家国,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D.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先贤智慧的结晶,值得吸纳借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对“家风”进行概念阐释,并分类列举了众多优秀家风。
B.文章第三段以庾信作品为例,论证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晋时期便已开始形成。
C.文章第五段以名人家训为例,以证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与传承门声家风的优良传统。
D.文章末段论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意义,首尾呼应,强调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可作建设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优劣关系到个人品行,因此,我们凭借一个人的品行就能判断他的家风的优劣。
B.优秀家风文化可以使家国兴盛,而不良家风文化则会使家庭破落,甚至使国家衰败。
C.家风文化累世积淀而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也随时代发展而丰富,富有活力。
D.家训只是家庭或家族对为子孙者的要求,优秀家训为我们提供了立家处世的可贵借鉴。
2021-01-15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并非生而高贵,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尤其是经过了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学风貌。

首先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开创和战国时期孟子的完善,在先秦时代确立了早期儒学。孔子学术的核心思想是“仁”,他首开私学、传道授业,虽然也曾在故地鲁国为官、虽然也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图宣扬治国理念,但在生前,他的学术思想于政治上并未成功施行,此时的儒家学说,只是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术门派,陈述一家之言而已。孔子生前最伟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以及培养了弟子三千,使儒学拥有传承衣钵的学生,具有将学理发扬光大的基础,这是儒家教育远远高明于其他诸子百家的不朽之处。自孔子后,儒学经由曾子、子思等人而传至孟子,孟子继承着孔子“仁”的正统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仁政”理论,孔孟思想于此时形成了儒家道统,在诸子百家中蔚然大观。

孔孟儒学,虽由孔子、孟子以毕生之力奔波于各国朝堂及讲堂传播,终究也只是文化个体的民间行为。而汉武帝时期的学者董仲舒,比较诸子的得失优劣、崇尚儒家的治国之道,认为理政治国、育民教子,以遵循儒学为佳。所以他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进而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正统学说。儒学自此时起,真正将学术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将为学与治国联系到一起。这是儒家学说经过进一步的吸收、阐释、发展,开始了儒学的政治化。

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儒学大家经过选择性地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理学体系。尤其是朱熹,为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注释,使这四部书成为官方钦定的“四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这就将儒学益加巩固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但凡读书人,必读儒家经典;但凡举子,必为孔门弟子。至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国虽一度废除科考制度,但知识分子并未就此废弃儒学的教化。及至明清两代的科考,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选题,必以八股文形式解题,必依朱熹《四书集注》而“代圣人立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学于思想领域的一统天下达到极致。

在程朱理学之外,宋明时期还发展出了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之学。继承心学的大儒很多,他们学以致用、成就不凡,比如明朝赫赫有名的一代首辅徐阶。

自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学者“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将西方思想辩证吸收进本土儒学,在这种思辨之中,产生了新儒学。

以上是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由民间学派上升为官方指定学说,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长久以来被认作中国社会官方正统学说,是有其充分必要性的,也是经过了历史严苛的检验。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自信。

(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了儒家学派,还在于培养了使儒学得以传承的众多学生。
B.孔子、孟子以毕生之力奔波于各国朝堂及讲堂传播,但并没有实现儒学的政治化。
C.儒学在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后,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家思想由民间学派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验证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B.文中举出具体人物来论证儒学的发展,既增强了说服力,也肯定了他们的贡献。
C.文中结合宋与明清科举制的发展情况,阐述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意识的不断巩固。
D.文中通过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指出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成就更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开创了儒学,孟子不断完善,将其发展为“仁政”理论,儒学真正与政治和治国联系起来。
B.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并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官方正统学说。
C.朱熹不仅给儒家的“四书”做了注释,而且使“四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和必选考题。
D.要更好地解读近代产生的新儒学,需要在理解本土儒学的基础上,掌握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
2022-11-13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