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5 题号:1190017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术”小议

①我在2006-2007年应《读书》之邀开设“美术纵横”专栏,首要责任应该是对读者说明专栏内容。“纵横”,顾名思义是全方位的意思:纵指历史的发展,横指地域的延伸。我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的领域,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②比较难于解释的倒是“美术”这个常见字眼。我之所以纠结要不要使用“美术”一词,与美术史这个学科的范围和内涵有关。实际上,这个学科即使在西方也从来没有过固定的“科学”的定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一代美术史家对美术史自身发展过程加以审视,一些学者相当有力地证明。这个学科不断变化的内涵实际上都是不同时期与地区的特定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又和该时期与地区的文化、政治、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③这种把美术史“历史化”的努力可以看成是对传统美术史的解构,但其结果却并没有导致学科的缩小或消失,而是出乎意料地引起它迅速膨胀。新一代的学者们没有退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范围,而是把大量“非美术”的视觉材料纳入以往美术史领域,任何与形象(image)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

④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目前美术史系的十几名教授中只有一两位仍继续研究传统美术史中赫赫有名的大师和杰作,其他人的研究则包罗万象;从教堂仪式和朝圣者的经验,到光学仪器的发明所引起的视觉行为变化,从欧洲中世纪绘画中花草的医学价值,到现代法院建筑的权威形象。这些研究题目不再来源于传统的艺术分类,而是取决于研究者对更广泛的人文、社会及政治问题的兴趣。因此这些题目从本质上说来是“跨学科”的,其长处在于不断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互动,对美术史以外的研究领域提供材料并施加影响。当然,对学科的跨越可能造成美术史本身的危机,如研究者身份的日益模糊——美术史家越来越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宗救学家甚至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越来越多地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视觉形象,有的甚至改行成为美术史家。在这一系列动荡和变化中,“美术史”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没有学科含义,悲观者甚至因此而想到了学科的死亡。但从积极的方向想,今日的美术史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而是让它成为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互动场所。

⑤所以当我试图给这个专栏起名时,我的第一冲动就是找到一个新词,以概括这些虽然目前包括在美术史研究之内、但又不能被“美术史”这个传统名称包含的内容。我考虑过用“图像”一词代替专栏标题中的“美术”。这个词出自中国传统语汇,指对人物形象的复制或再现。但遗憾的是“图像”有两个重要局限:其一是“图像”主要指对现实的再现,因此适合于指涉具有写实凤格的绘画和雕塑。但是现在美术史的研究对象远远不止艺术再现,还包括了大量非再现类型的形象。其二是“图像”对艺术作品物质性的拒绝。以前,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绘画发展常被表述为绘画对其承载物的征服,比如把一堵墙或一幅画布转化为一扇通向幻想世界的窗。传统中国书画研究中对笔墨的强调具有同样的作用:鉴赏家越是把笔墨单纯作为欣赏对象,绘画也就脱离承载它的卷轴或册页,越趋独立。现在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发展刚好反此道而行之:由于研究的范围不断超越对风格和图像的分析,美术史家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物质性,包括媒介、尺寸、材料、地点等特征。通过研究这些特征,他们才能判定艺术品的使用、观赏和流通,进而决定它们的社会性以及精神、文化和经济价值。

⑥因此,我最后还是决定使用“美术”一词,并把专栏称为“美术纵横”。希望以上文字所叙述的思考过程能为我在本书中将要谈的“美术”做出一个说明。

1.第③段中的“膨胀”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第④段为得出“今日的美术史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的结论而展开的推理过程。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第⑤段画线句例证的一项是(     
A.面对一幅肖像画,当代美术史家会研究画中入物的服饰搭配
B.面对一幅肖像面,当代美术史家会研究画面表现的构圈布局。
C.面对一幅肖像画,当代美术史家会研究画面反映的风格流派。
D.面对一幅肖像画,当代美术史家会研究画作背后的创作意图。
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美术学科的内涵与历史研究发生叠合,并与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
B.当大量“非美术”的视觉材料被纳入美术研究,形象也就成为了研究对象。
C.美术史研究题目所呈现出的“跨学科”特性,与研究者自身兴趣广泛有关。
D.关注艺术作品的物质性,为当下的美术史学科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价值。
5.结合全文,归纳作者最终确定以“美术纵横”为专栏标题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即便是贵为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来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与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一般观念认为,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过度的享受,即便是君主,也不应该一味贪图享乐。
B.中国传统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中国人因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D.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的主流价值一直不变,是因为其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B.“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完全征服自然。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历史文化基础。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两大特征,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理论依据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一项是 (     )
A.《韩非子》: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B.《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C.《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1-27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吗?

马湘一

①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或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符合道德的行为看起来对自己较为不利,人们似乎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受内心强烈情感的推动,做出某种不顾个人利益,甚至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但道德行为真是表面上“冲动”的代名词吗?真相没那么简单。

②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个人理性的终极价值在于进化优势。但自我牺牲的道德行为损害了个体的生存优势,为什么没被淘汰?有人用“亲缘选择理论”进行解释——即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优先照顾血亲同类,道德基因带来生存竞争优势,会使得拥有“道德基因”的族群具备遗传优势。但亲缘选择理论在动物界所能观察到的证据非常少,而人类的道德行为远超越血亲受益的范畴,这无法完全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

③有人提出“自我牺牲基因假说”,即:一个族群被敌对群体消灭的威胁足够大时,如果个体为群体牺牲将增加群体存活可能,那么个体就会选择牺牲,其牺牲的成本也将从整体族群的存活里得到补偿;和平状态下,自我牺牲的基因就会逐渐消失;战争状态下,个体会留下更多的自我牺牲基因。

④因而,从基因进化角度看,道德行为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至少对群体生存大有裨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可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符合个人理性选择。那么,道德秩序为什么没有被个体基于理性动机的投机行为破坏呢?

⑤此时,“利他惩罚机制”或许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公共利益”的实验,分组进行游戏,每位组员拥有相同数量的筹码,经过一系列游戏,结束时以筹码多者胜。游戏开始,组员既可选择自己保留筹码,也可选择把筹码贡献到小组公共的罐子里,最后公共罐子里的筹码将加倍返还给每位组员。组员贡献越多,最后小组成员得到的回报也越大。但实验过程中,有人选择了保留自己的筹码而专门分享他人的贡献,这无疑是做划算的做法。实验设计了另一个环节:组员在游戏结束后可看到其他组员的贡献,并有权利行使惩罚。组员可以罚没未贡献成员的三个筹码,但惩罚对方的前提是必须拿出自己的一个筹码。这种惩罚行为无疑损害了惩罚者自己的个人利益,是不理性的,但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受试者至少行使过一次这种看起来对自己并没有好处的惩罚。

⑥而随着惩罚的实施,各组内投机行为均大幅度减少,团队合作快速提升。由此看来这种惩罚机制能促进诚实及合作等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固化使群体受益。表面上,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是非理性的,因为不确定对方就此悔改,而好处也无法由实施惩罚者独享,但实验表明,人类天生就热衷正义,不道德的行为会招致人们强烈的反感情绪和惩罚意愿,情感和愿望的实现能让人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回报。随意背叛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轻松和有利可图。建立适用于一大群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大群体社会规范,并通过利他制裁来实施这些规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明显理性特征。

⑦以上观点都是从基因的角度做出的分析。不过,人类与其说是基因的奴隶,倒不如说是情感的仆从,个人的道德选择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共情行为。人的良知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自我的道德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现的,因此只有在群体层面才能实现对个体行为的道德性的完整判断和认知。情感的纽带将“我”与他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理性主义的利益计算并不能带来持久而深厚的人际关系。

⑧当人们谈论道德是否理性时,内心真正想解决的其实是想象中的可怕情况——个人出于友善和共情的利他行为,遭遇可耻而卑劣的背叛。因为痛恨背叛、欺骗、搭便车等等出于个人理性计算的非道德行为,即使人类社会的合作和信任关系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仍然普遍地焦虑着道德的堕落和同道者的孤单。

1.第④段中的“投机行为”在第⑤段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段“自我牺牲基因假说”,以下选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个体不选择自我牺牲,那么群族就会被消灭。
B.为群体存活做出自我牺牲的个体未必会得到补偿。
C.当今时代仍有自我牺牲,说明现在是非和平年代。
D.威胁群族的战争是自我牺牲基因存在的必要条件。
3.以下各项中,属于文中所说“利他惩罚”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族长用乡规惩罚违反道德规范的人。
B.见义勇为的公民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将歹徒制服。
C.基于“亲亲相隐”原则,有人为了袒护亲人而举报了他人。
D.《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为救赎玛丝洛娃而牺牲了自己的荣誉。
4.本文按照“生物进化—利他惩罚机制—共情行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5.《乡土中国》的作者认为,在差序格局中“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与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021-12-26更新 | 2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瞬息万变,而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

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对现实缺憾的弥补,寄寓着诗人美好的希望。
B.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中有些意境虽是虚构之境,但其材料一定出于自然,构造也一定遵循自然法则。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使词人们更能关心国事,词中意象出现变化,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一点。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是对辛弃疾“金戈铁马”意象的接受延伸,比辛词更优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有古人的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诗歌要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是悟“道”得“意”的过程,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诗词创作者只要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就一定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某些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感情的呼唤。
B.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融合在一起。
D.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2023-11-17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