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代文化常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190513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B.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C.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D.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在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称为“举人”。
B.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C.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天启”属于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始皇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5.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3)诸子酒酣耳熟,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

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有诏问: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欲令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诣,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师丹与光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丹以罪免,而朱博代为大司空。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

光退闾里,杜门自守。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坐承傅太后指妄奏事自杀。平当代为丞相,数月薨。王嘉复为丞相,数谏争忤指。旬岁间阅三相,议者皆以为不及光。上由是思之。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光对曰: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于应天塞异,无可疑惑。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B.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C.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D.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汉选举科目,多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为制科之一。
B.高第,指考试及考核官吏的成绩优等,也指品行学识优秀。文中指前者。
C.尊号,古代帝、后在世时的称号,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需要避讳。
D.公车,此处为汉代官署名。汉制规定,臣民上书以及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出身名门,富有才华。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孙,精通经学,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后又被举荐为谏大夫。
B.孔光为政谨慎,办事周密。皇帝有事询问,孔光就依据经法以认为最合适的对答;上书进言,也总是销毁草拟的奏章。
C.孔光心系国君,维护皇权。孔光担心外戚干政,就建言应另修宫殿让傅太后居住,又坚决反对傅太后违制获得尊号。
D.孔光才干突出,颇有声望。孔光为博士时多次市查冤狱,整治风俗,账济流民;望相后,议者认为其他官员都不如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2)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
2021-05-05更新 | 11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职,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和屈原曾任左徒。大多数学者认为左徒官位在楚国较高。
B.《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作品以简朴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D.帝喾,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愤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
C.屈原文笔简约,文辞精妙,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所作的《离骚》当中,正所谓文如其人。
D.司马迁认为楚怀王疏远忠臣、亲近佞臣的这种行为使他的土地被削减,军队被挫败,最终客死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020-01-16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甲。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③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④罢敝:疲劳困乏。“罢”通“疲”,疲乏,疲劳。“敝”疲惫,困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职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B.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警备的姿态。
C.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D.顿首即叩首,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对赵王轻视傲慢,引起赵王属下不满,赵王因感激高祖的恩德,阻止属下谋反,但阻止不成,反遭属下牵连。
B.孟舒、田叔不因赵王获罪弃主而去,而是穿着囚衣、剃光头发、脖子带上枷锁,自称是赵家的奴隶,以此表示对赵王的忠诚。
C.孟舒被免去云中太守的职务,是因为他面对强大的匈奴进犯,软弱无能,使许多无辜的士兵战死。
D.孝文帝通过田叔的回答,了解了孟舒的为人,解除了对孟舒的误会,又启用孟舒为云中太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020-02-21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