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19067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之,遂皆不应。

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C.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D.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列三公。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B.“辟”和“征”都是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与“征”“辟”完全相同的古代选拔官吏的方式还有 “举”“荐”等。
C.乞骸骨,古代官员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也可叫作“致仕”,相类似的名称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D.缞绖,丧服,亦指服丧。缞,古代丧服,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绖,古代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或头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奉亲至孝,至真至诚。父亲因被县令判罪而遭关押,他在官署门前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乐恢为人端方,廉洁自持。本郡太守犯法被杀,朋友都不敢奔丧,乐恢独自前去;推举人才不徇私情,对不合理的请托从不接受。
C.乐恢忠于国家,敢于直言。面对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和外戚干预朝政的国家大事上,他多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朝廷认可。
D.乐恢不避危险,不畏权贵。河南尹、洛阳令与外戚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上疏弹劾,不顾妻子劝说,终被迫害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询曰:“卿今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 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                                          迫:逼迫
B.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名重朝廷                      修:美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戮之于市            夫我行之
B.询遣谷崇状闻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卿今吾行也            阿母汝求
D.可独享之乎            若是,孰能御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B.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C.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D.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作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5.请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2018-11-12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王寻、王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已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曰:“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济焉。”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将军平生见小A敌怯B今见大敌C勇D甚E可F怪也G且复居H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指我们,与《孔雀东南飞》中“蹑履相逢迎”的“相”意思不同。
B.候骑,文中指侦察骑兵,与《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意思相同。
C.却,文中指退、后退,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意思相同。
D.克,文中指能、能够,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率军准备去阳关拦截王莽的军队时,遇上王寻、王邑的军队,众将领便掉头逃回昆阳.忧虑妻子儿女,并打算分散返回各自的城池。
B.面对城外列队数百里的敌军,光武帝为大家谋划成败的计策,并安排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则与宗佻等十三人骑马到城外去召集人马。
C.光武帝率领敢死队从城西水上冲击敌军的中坚部队,使得敌军混乱起来,乘着锐气摧毁敌阵,城中人马也冲出来,内外夹攻,击溃王莽的军队。
D.唐太宗不明白光武帝为什么能击败王莽的百万雄师,李靖就以陈胜、吴广击败秦军为例,说明光武帝对自己的军队也采用了严刑峻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
(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5.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原因。
2024-05-20更新 | 1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湛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表字,指古人出生百天后由长辈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亦可泛指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期间民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后汉书·伏湛传》)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018-10-09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