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汉语语法 > 文言文断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200386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战虽有,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景,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远。

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选自《墨子·修身第二》)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        陈:同“阵”,阵法。
B.必察迩            来:招徕。
C.名不               徒:白白地。
D.唯圣人乎            其:难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B.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C.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D.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3.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     
①勇为本焉 ②君子察迩 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④多力而伐功 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 ⑥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A.①③⑥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
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
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势,发人深省。
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2)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
2020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下邳                      亡:逃跑
B.地下邳                      略:侵略
C.沛公欲背项王邪        诚:果真
D.欲从赤松子            游:出游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B.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C.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D.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2)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
(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020-11-16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同。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2018-10-29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父琬,仕为成州刺史。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变民尊畏。久视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仍侍读,寻知纳言事。时二张①及武三思宠横,安石数折辱之。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因其婿唐晙邀之,拒不往。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于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主窃闻,乃构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保护,免。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安石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皎弟晦为中丞,以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宗楚客、韦温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不从。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脏。安石叹曰:祗须我死乃已。发愤卒,年六十四。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贞。

(选自《新唐书·韦安石传》,有删节)


【注】①二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
B.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
C.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
D.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基本科目之一,主要就诗赋、经文和经义进行考查。
B.东宫,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借指太子。
C.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唐代都城以东、西两京为主,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D.仆射,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唐宋时期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安石出身仕宦,父祖辈皆任要职。他的曾祖为北周大司空,被封郧国公;他的祖父在隋炀帝大业末年做过民部侍郎;他的父亲做过成州刺史。
B.韦安石明经及第,并幸得贵人举荐。韦安石参加科举,以明经人仕,被授为乾封县尉;他得到雍州长史苏良嗣的器重,后来被举荐给武后,得到提拔。
C.韦安石生性持重,坚决不阿附权贵。韦安石多次当面折辱恃宠滥用职权的张易之兄弟和武三思;他在太平公主专权时,也一再拒绝太平公主的招揽。
D.韦安石得罪权臣,因此被弹劾贬谪。韦安石在蒲州做官时,拒绝了太常卿姜皎的请托,姜皎的弟弟姜晦便寻由和侍御史洪子舆弹劾他,使他最终被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2)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
2021-02-22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