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代文化常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4 题号:121478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发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萧宏传》)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B.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C.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D.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后指一县的最高长官。如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
B.有司,旧指各级衙门官吏。古代因为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顿首,旧时礼节,俗称叩头,行礼时头部碰地即起。也用来表示致敬。
D.谥,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追封的称号,不一定是表示褒扬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宏出身皇家,躲过一劫。萧宏的兄弟因为受到牵连,都被抓捕,萧宏被道人释惠思藏匿起来,才躲过一劫。
B.萧宏统率军队,胆小无能。他受命统率装备精良的大军驻在洛口,梁军溃败,暴风雨中梁军惊乱,他却先行逃走。
C.萧宏深受皇恩,声名不佳。他徇私枉法,被免丢官职;有武士图谋不轨,称受萧宏指使,萧宏向梁武帝叩头认罪,
D.萧宏放纵自己,肆无忌惮。他生活放纵,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5.武土在事情败露后供述是受萧宏主使,梁武帝为什么没有处死萧宏呢?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大讷①,字敬叔。县人周恭肃王元俨②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大盗起,宁都泉之无赖男子啸众应之,遂谋来攻城。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大讷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庭县多山畲洞獠,官稍侵之,辄弄兵暴掠,至烦。大将出屯,经年不解,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猾吏伪为官书,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人。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乡饮酒之礼久废,大讷讲而行之,宾主就位,献酬有节,揖拜有容,观者叹悦。在官二年,告老解印绶而归,时至正八年夏六月也。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生廉廉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

曰: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选自宋濂《浦阳人物记》)


【注】①赵大讷,元朝人。②周恭肃王元俨,指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谥恭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B.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C.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D.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也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后来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蜕变为祭鬼神的场所。
B.乡饮酒礼是周代以宴饮为形式的礼仪,主要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融入了儒家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乡人在宴饮时受到教化。
C.揖拜是我国传统礼仪,分揖与拜两类。揖即拱手礼,多用于平辈、陌生人之间;拜即跪拜礼,常用于对君主、上级、长辈。
D.赞是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表达作者或注家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史书的纪传篇总是先记述后评论,赞就是文后赞美性的评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大讷治理有方,退大盗服顽民。他在要冲之处设置栅垒,抵御攻城的盗匪,令其知难而退;修孔庙,兴教化,调御有术,使蛮獠顺服。
B.赵大讷性情刚直,勇斗大吏猾胥。不论是面对收受贿赂、包庇大姓豪族的郡守大员,还是诬陷平民,使平民自杀的胥吏,他都严格执法。
C.赵大讷德能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多次治理政务繁重的县域,又多次平反冤假错案,百姓爱慕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建立了祠堂。
D.赵大讷成就卓然,声名流芳后世。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但在此以后,奋发作为,广布德泽,卓然有立,终于成就美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
(2)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
2020-04-13更新 | 1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睃,沧州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除殿中侍御史。会朔方元帅魏元忠讨贼不利,劾奏副将韩思忠败,律当诛。睃以“思忠偏裨,权不已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睃始筑罗郛,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后求归,州人诣阙留。有诏:“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颂德。开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万寇临洮,次大来谷。睃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去贼五里,令日:“前是寇,士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在旁自想斗死煮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睃往迎讷夜使妆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追至洮水,败之,俘获如积。明年,突厥默啜为拔曳固所杀,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虏叛,乃敕睃将并州兵济河以讨。睃间行,卷甲舍幕趋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睃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睃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睃密言上,尽诱而诛之。为朔方军大总管。九年,兰池胡康待宾据长泉反,陷六州,诏郭知运与睃讨平之。卒,谥曰忠烈。睃气貌伟特,时谓为熊虎相。感慕节义,有古人风。其操下肃壹,吏人畏爱。始,二张之诬魏元忠,睃独上疏申治。宋璟日:“魏公全矣,子再触逆鳞,其殆乎!”睃日:“魏公以忠获罪,苟得辨,虽死弗悔。”

(摘编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睃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B.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睃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C.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睃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D.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睃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都督,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兴于三国时期,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D.鼓角,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为了发布进攻命令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睃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在二张诬陷魏元忠时,他不顾劝告,为其申诉冤屈。宋璟担心他因此获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虽死无憾。
B.王睃文武兼备,屡建奇功。他从小好学,依靠精通明经考中了进士;而在从政生涯中,他经常带兵打仗,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
C.王睃善于治理,颇有政绩。他担任桂州都督时,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百姓刻石立碑歌颂其功德。
D.王睃讨叛顺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乱时,他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他怕误期就向神灵祷告,请求雪停止、风转向,结果如其所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
(2)睃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
2020-09-28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二)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个越族。
C.“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氓”等。
D.“敲扑”是刑具。短的叫“扑”,长的叫“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2020-06-23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