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79 题号:121677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首次聚焦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称中国的“80后”为“小皇帝”。此后,“80后”不断被贴上“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标签;“90 后”同样被“前浪”戴上“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废柴”等帽子;“00后” 作为首批独二代,也被称为“饭圈少女”“佛系青年”等。无一例外,每一代“后浪”都会被“前浪”贴上各种标签。负面标签像幽灵一样,总是伴随着一代代“后浪”的登场如影随形。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是想唤起对年轻一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重视,督促他们回归主流价值体系,推动社会资源优先解决年轻一代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标签过于武断和负面化,并未真实地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反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前浪”总给“后浪”贴上负面标签,是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后浪”在成长中逐渐收获好评。重大事件为“后浪”提供了展现优秀品质的舞台。最后一批“80后”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早已刷新为“鸟巢一代”;“90 后”经过时代之火日益淬炼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昔日的“问题青年”已变身为“最美逆行者”;“00后”“10后”正在迅速成长,日后必将成为国之栋梁、“强国一代”。

“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一系列大事分不开。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万志愿者中近半数是“80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80后”成为火炬传递、志愿服务等的主力军。在重大考验中,他们用爱国担当、无私奉献、忘我工作重塑了人们对“80后”的看法和信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一大批“90后”加入援鄂队伍,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不畏艰险,收获了众多好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是对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进行价值塑造的最好契机,也是年轻一代进行形象重塑的最佳时机。

“前浪”在反思中对“后浪”的评价日渐走向理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 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

时代不断向前,不同代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必然有所不同,代际差异会一直存在。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前浪”与“后浪”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管控好分歧,以期消除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前浪”应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理解信任“后浪”,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参与“后浪”的世界;“后浪” 应理性看待、坦然接受各种评价,主动与“前浪”进行沟通与和解,学会以负面标签为镜提升自身素质,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形成代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促进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成黎明《“前浪”与“后浪”如何良好互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文章,首次将我国的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
B.“前浪”给“后浪”贴标签,使“后浪”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产生了逆反心理。
C.“后浪”在成长中被“前浪”贴上负面标签,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代际关系。
D.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是“前浪”给“后浪”贴上标签的原因。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前浪”应包容理解信任“后浪”,“后浪”应以负面标签为镜,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从“前浪”,与“后浪”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消除代际差异的问题。
C.第四段举例论证,说明“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后浪”在重大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分不开。
D.文章引用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代际差异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虽好,但有些标签并未真实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起到了负面作用。
B.一代代青年人在重大事件中的优秀表现,使得“后浪”收获好评,也使“前浪”对“后浪”的评价渐趋理性。
C.“前浪”尊重年轻一代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理性地看待“后浪”中的特殊问题,有助于二者良性互动。
D.只要“前浪”与“后浪”加强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就能防止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不少城市通过修法或立法纷纷跟进,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居民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强制性垃圾分类的必由之路。如日本法律对乱扔垃圾和随意焚烧行为明确了判刑、处罚金或者两者并处的规定,引导居民按要求分类投放垃圾。当下,“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问题之一,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理解,但践行度普遍较低,更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如果没有立法强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实际效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强制是加快垃圾分类处理最有效的推动力之一,能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如果越来越多居民按照法律规定和分类标准进行垃圾分类,自然不会对“被强制”有多大的不适感,反之,如果居民不把相关法律放在眼里,随意投放处置垃圾,就会受到强制性手段的处罚。

中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不管你认同不认同垃圾分类,都要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不管你习惯不习惯“被强制”,都必须习惯这种方式,在法律规则面前,谁也不能成为例外。更何况,强制垃圾分类已是一种国际惯例,中国也不能例外。

垃圾分类的“强制力度”多大才合适,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具体把握,总体上应当因地而异、因城施策。比如“垃圾围城”情况严重,或者垃圾分类开展难度大的城市,“强制力度”不妨大一点,反之则可以适当小一点。同时,还应该根据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确定罚款标准等,让立法执法强制力度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强制垃圾分类并非只能罚,通过奖励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比如韩国规定,奖励额度最高可达处罚金额的 80%,这有利于鼓励更多人监督垃圾分类。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应该探索更多的强制手段,最终以广大居民是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来评价强制效果。进而言之,强制垃圾分类的法律措施不只是针对居民,相关单位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机构也都是强制对象,对垃圾分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二:

垃圾分类在上海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居民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对后端处置和再利用产生积极影响,在提高垃圾处置效率、创新技术、提升附加值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垃圾分类还催生出一条绿色产业链,如湿垃圾厌氧生产沼气进行发电、生物利用等,绿色产业让垃圾处置走上快车道。

随着上海湿垃圾末端处置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湿垃圾用于沼气发电的效率也大大提升。更多湿垃圾悄然无声地转变为绿色能源,“反哺”千家万户。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用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分解转化,形成收集、处置、再利用的垃圾分类闭环机制,日均处理餐厨垃圾近 25 吨,在减少垃圾的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以促进农业生产。

在上海市崇明区建设的国有首家自动化苍蝇幼虫处理湿垃圾厂于 2019 年 7 月底竣工,用餐厨垃圾喂养虫子的处置方式被付诸实践,垃圾处理的生物产业应运而生。据悉,这种处置既能降低垃圾处置成本,又有环保价值。

(摘自《中国环境报》,有删改)

材料三:

“我听老师讲过,15 个塑料瓶可以做一件T恤,把有用的垃圾挑出来,会创造更大的回收价值。”这是陕西省 2018 届“中国好少年”、西安市高新二小 11 岁的小学生刘书妍对垃圾分类回收最初的印象。制作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图表分析,刘书妍在父母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近 4000 字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西安市民有 98.4%的被调查者知道垃圾需要分类,但却有 63.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分类。被调查者认为分类垃圾箱太少和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是阻碍垃圾分类的最大原因。”

刘书妍通过社会调查提出了自己对西安市垃圾分类的建议:应该选择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加快垃圾清运和处理环节的彻底分离;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等。如今,在刘书妍的带动下,她所在的班级已开始垃圾分类。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立法对居民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有利于开展垃圾分类,降低推行难度,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B.从刘书妍的调查报告可以推知,中国只有 1.6%的人不知道垃圾是需要分类的,但却有63.1%的人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分类。
C.中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任何人对垃圾分类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法律规则面前,谁都不能讲特权。
D.垃圾分类的强制力度应该根据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确定罚款标准等,比如发达城市的罚款标准就应高于一般城市。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并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实现对千家万户的“反哺”。
B.通过立法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主要还是因为国民环保意识薄弱,广大居民没有养成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
C.前端投放、中端收集运输和末端处置三个环节如何协调配合以提高处置效率,上海在这方面已做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实践。
D.刘书妍小小年纪就能够践行垃圾分类理念,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呼吁大家垃圾分类,值得我们学习。
3.我们该如何应对垃圾分类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1-01-29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文学,正凝聚起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时代同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学评论家也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个时候,用“中国派”来强调文学评论家的文化身份、立场站位和思想意识,更能触及文学评论的根本。

说到文学评论的“中国派”,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还有一个“西方派”。回答是肯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评论家读西方理论就更普遍、更深入。读来读去,一些人就读成了“西方派”评论家,另一些人则成为“中国派”评论家。前者容易当,留个学,读些书,接受个思想体系就可以了。后者不容易当,光留学读书不行,还得读懂中国经济社会这部大书。所以现在中国文学评论家群体里,总体态势还是前者多,后者少。

做一个中国文学评论家确实很难,难就难在读懂中国这部大书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条披荆斩棘的艰难之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受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这部书很难读,可是越难读、越读不懂,才越要去读。一个中国的文学评论家,必须要有读中国大书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和意志品质。对文学评论家来说,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认识把握中国文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文学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能有这样的思想站位,文学评论的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其实,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文学基本关系有时很脆弱,不时会出现被模糊被动摇被颠覆的风险。基本关系不稳,文学发展就会出问题,基本关系变了,文学的本质也就变了。挑战文学基本关系大都靠文学思想、文学评论。比如,用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文明冲突论来否定或妖魔化中国革命历史,否定或妖魔化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从而图谋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和性质。比如过分宣扬西方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并渗透到中国的文学观里,深度影响文学意识形态。比如用金钱和市场绑架文学,把文学变成金钱的奴隶。比如用西方的文学思想和体系来建立文学标准,引导中国文学向“西化”渐变等。对文学基本关系的挑战日益严峻,使得中国文学评论建设十分紧迫,这也在考验中国文学评论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攻坚克难的意志。

文学评论家的作用不言而喻。19世纪俄国历史转折时期,既有一大批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产生了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这样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共同开辟了俄罗斯影响世界的文学时代。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正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产生伟大的中国作家,也需要产生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愿景,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中国自己的文学评论家,才有中国文学评论的未来。

(编自张陵《做文学评论“中国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作家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理念,文学评论家就能做到与时俱进。
B.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评论家,就不必向西方评论家学习和借鉴。
C.读懂中国这部大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家解决当前文学评论许多难题的重要条件。
D.文学评论家要意志坚定,因为对文学基本关系的认识往往决定他们的思想站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文学谈起,引出有关文学评论家的话题,在结构上是逐层推进的。
B.文章通过对文学评论“中国派”和“西方派”的对比,突出了做文学评论“中国派”的必要性。
C.文章列举挑战文学基本关系的不良现象,既充实了内容又突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末段论证当今中国迫切需要一批像19世纪俄国出现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评论家群体里“中国派”少于“西方派”,是因为评论家们乐意读西方理论,而不愿读有关中国的书籍。
B.对文学评论家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既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能激发他们深入认识中国经济社会的斗志。
C.面对中国文学“西化”渐变的现象,中国文学评论家有责任加强中国文学评论建设,也有信心扭转文学标准的混乱局面。
D.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一批伟大的中国作家,也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的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
2020-10-21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名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2020-09-08更新 | 4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