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代文化常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02 题号:122779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
B.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
C.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
D.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
B.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不取字。
C.礼部,六部之一,下辖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长官称尚书。
D.元符,宋哲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自幼聪敏,博学多才。对于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事出官,兄弟分离。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苏氏兄弟得罪权臣,饱受迫害。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苏氏兄弟相约终老,憾未成行。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5.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人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皇统初,为河北西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改同知深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选自《金史·第一百二十五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B.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C.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D.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指暂时代理官职。古文中有很多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如“迁、擢、拔、晋”表升官。
B.路,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烽火扬州路”中“路”的含义与此相同。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按照古代的礼法制度,父母去世后,官员离职三年,为父母守孝。
D.汴,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其繁荣景象被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入《清明上河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砺早年坎坷,后渐显贵。他早年遭遇兵祸,被掳到燕地,脱险后寄身寺宇,混迹于雇工之中;后被韩昉赏识,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官至刑部尚书。
B.胡砺遵循礼法,刚直不阿。接待高桢时,他刚准备就座,就被斥责无礼,他以此时应尽“宾主礼”反驳;百官在朝堂上跪贺海陵,他依据礼法拒不下跪。
C.胡砺履职尽责,多有建树。他任定州观察判官时,兴学一方,使定州的学校成了河朔地区最好的;协助治理深州时,革除弊政,解散扰民伤财的弓手队。
D.胡砺才学过人,名闻于世。他才思敏捷,勤勉好学,曾高中状元,文章受读书人推崇,被誉为“元化格”;担任过翰林修撰、侍讲学士,曾参与编修国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
(2)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2020-06-14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四维,字子维,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隆庆初,进右中允,直经筵,寻迁左谕德。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杨博、王崇古久历边陲,善谈兵。四维,博同里而崇古姊子也,以故亦习知边务。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四维为交关于拱,款事遂成。拱益才四维,四维亦干进不已,朝士颇有疾之者。御史郜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崇古为势要,四维父、崇古弟为大商。四维奏辨,因乞去。拱力护之,温诏慰留焉。

初,赵贞吉去位,拱欲援四维入,而殷士儋夤缘得之,诸人遂相构。及御史赵应龙劾士儋,士儋未去,言路复有劾四维者。四维已进左侍郎,不得已引去,无何士儋亦去。东宫出,召四维充侍班官。给事中曹大野言四维贿拱得召,四维驰疏辨,求罢。帝不许,趣入朝。未至而穆宗,拱罢政,张居正当国,复移疾归。

四维家素封,岁时馈问居正不绝。武清伯李伟,慈圣太后父也,故籍山西,四维结为援。万历二年,复召掌詹事府。明年三月,居正请增置阁臣,引荐四维,冯保亦与善,遂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赞机务。当是时,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四维由居正进,谨事之,不敢相可否,随其后,拜赐进官而已。居正卒,四维始当国。累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初,四维曲事居正,积不能堪,拟旨不尽如居正意,居正亦渐恶之。既得政,知中外积苦居正,欲大收人心。于是四维稍汲引海内正人为居正所沉抑者。虽未即尽登用,然力反前事,时望颇属焉。

寻以父丧归。服将阕,卒。赠太师,谥文毅。

(选自《明史·张四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B.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C.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D.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四维熟悉边防事务。他的边防事务知识是从长期在边陲任职、擅长谈论兵事的同乡杨博和舅舅王崇古那里学习得来的。
B.张四维明了时事,深得高拱器重。高拱掌管吏部,破格提拔他为翰林学士;他也与高拱勾结,使通贡事成,更得高拱认可。
C.张四维能够直面指责。面对给事中曹大野说他贿赂高拱,他上奏辩解,请求罢免官职;皇帝催他入朝,可是他却因病回乡。
D.张四维能屈能伸。与张居正关系不好,却在岁时年节不断地向张居正馈赠礼物,谨慎地侍奉、追随张居正,以图拜官晋爵。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筵,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明、清沿袭此制,也作经筵官的省称。
B.阁,一般指类似楼房的建筑物,文中是内阁的简称,内阁在我国明代、清代是最高官署。
C.崩,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在本文中是指帝王去世。
D.同列,指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亦指地位相同的人;犹“同僚”。其在文中指同等地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益才四维,四维亦干进不已,朝士颇有疾之者。
(2)既得政,知中外积苦居正,欲大收人心。
2020-04-23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贵,封魏国夫人,生隐帝。开运四年,高祖起兵太原,赏军士,帑藏不足充,欲敛于民。后谏曰:“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高祖为改容谢之。高祖即位,立为皇后。高祖崩,隐帝册尊为皇太后。帝年少,数与小人郭允明、后赞、李业等游戏宫中,后数切责之。帝曰:“国家之事,外有朝廷,非太后所宜言也。”太常卿张昭闻之,上疏谏帝,请:“亲近师傅,延问正人,以开聪明。”帝益不省。其后,帝卒与允明等谋议,遂至于亡。初,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郊史弘肇等议已定入息太后太后旦些太事也当与案想议之李业从旁对日先皇帝言朝廷太事勿问书生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于闺门!”邠等死,周太祖起兵向京师,慕容彦超败于刘子陂,帝欲出自临兵,太后止之曰:“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帝不从,以出,遂及于难。周太祖入京师,举事皆称太后。已而议立湘阴公赟为天子,赟未至,太祖乃请太后临朝。已而太祖出征契丹,军士拥之以还。太祖请事太后为母。太后诰曰:“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邦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于是迁后于太平宫,上尊号日昭圣皇太后。显德元年春崩。

(《新五代史·汉家人传第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B.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C.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D.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中国封建王朝对官员之母及正妻的封号。唐代一品官员之母妻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封“郡夫人”。
B.帑藏,亦作“帑臧”,“藏”为收藏、储藏之义,“帑”指储藏钱财的府库或财物,“帑藏”通常指国库。
C.太常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原名奉常,起源于汉,主要掌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
D.诰,即“诰书”,也称“懿旨”,专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指令;皇帝下发的指令通常被称作“圣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后深明大义。李后虽然出身寒微,但却见识非凡,在高祖打算征敛百姓来犒赏军士时及时劝阻,并主动拿出后宫财物供用。
B.李后教子严格。儿子隐帝即位后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自作主张,李后多次严厉地责问劝阻,隐帝不听教诲,最终走向灭亡。
C.李后受人尊敬。李后深得高祖圣心,被封为皇后;周太祖来到京城后凡事必遵从李后之命, 重要时刻请李后临朝听政,并尊封太后。
D.李后进退有度。在周太祖请求事李后为母时,李后盛赞周太祖功绩,并谦卑地表达了自己万分感激之情,接受了皇太后的封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
(2)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
2020-05-09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