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0 题号:12313772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登泰山记》清·姚鼐)

(二)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失,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节选自《游黄山记》清·袁枚)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
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出处《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即此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突出审美情趣。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檬檬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视A日观B以西峰C或得日D或否E绛皓驳色F而G皆若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写景叙事的文体,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B.阳,古代指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与之相对,山北水南则为阴。
C.乘,指冒着,与苏轼所写的“我欲乘风归去”中“乘”的词义相同。
D.城郭,古时候城墙有内外两道之分,里面的为“城”,外面的为“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描绘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在写泰山的高峻时,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在山上看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和“自足下皆云漫”等。
D.作者选择除夕前夜冒雪攀登泰山,在万家团聚时,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展现了不畏艰难、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024-03-25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造物者:原指天,即现在所说的自然。
C.泰山之                                 阳:山南水北。
D.多平方                                     平方:面积单位。多平方,即面积大。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扣舷歌之/正襟危坐问客曰
B.哀吾生须臾/古谓天门溪水
C.客有吹洞箫/崖限当道
D.举匏樽相属/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自汉武帝起古人常以年号纪年。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D.“戊申晦,五鼓”,晦,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赤壁赋》中的既望是指农历每月的十六。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B.《登泰山记》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入山,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在日观亭观日出。
C.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景象时,采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出一幅瑰丽、雄浑的日出图。
D.苏轼和姚鼐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慰藉。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022-11-25更新 | 4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内城的墙为“城”,外城的墙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城郭”指城。
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幅泰山日出变化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数百字,却充分表现出作者雪后登山的独特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020-03-26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