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9 题号:1238408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羌村三首(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①757年,诗人为左拾遗时,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叙事,交代了诗人迟暮之年因触怒皇上而被迫还家的窘境和郁郁寡欢的心情。
B.诗歌形象鲜明,既有仕途受挫,心绪复杂的父亲,又有“绕膝慰留、畏爷复去”的娇儿。
C.诗歌先抑后扬,结尾“足”“慰”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因禾黍丰收、家酿将熟而愁绪得解。
D.诗歌沉郁顿挫,于曲折层进的谋篇布局中表现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萧萧北风劲”在诗中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为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官军和叛军正在紧张对峙,作者深感忧虑。②勾漏令:勾漏在今广西,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勾漏令,帝许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烟尘”代指战争,而锦里处于干戈烟尘之外,点明当时的时局特点。
B.第二句写作者目之所及,江村一带散落着八九户人家,呈现出一派安宁静谧之象。
C.颔联写池塘中浮起小小荷叶、麦花随风飘落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其清新质朴。
D.诗人甘愿在此处定居终老,但做农民生活贫困,只能在他乡赊账谋生,艰难度日。
2.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充满了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2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房太尉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①房太尉: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与杜甫交情深厚。②谢傅:晋代谢安。他在苻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驻马”二字表现作者在故友墓前流连盘桓,不忍离去。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恸,令人倍觉寂寥哀伤。
C.作者将房琯誉为“谢傅”“徐君”,是对故友生平功业的高度评价。
D.整首诗阴郁深沉的氛围,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和叹息。
2.尾联以景句结束,请对此加以赏析。
2021-05-20更新 | 5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流离失所。③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诗人心境的悲凉。
B.诗人在幕府孤寂地面对蜡烛的残光,夜不成寐心思浩渺,“独宿”领起下文所闻所见。
C.战乱中诗人与亲人音书多年断绝。秋天来临,关塞一片萧条,诗人想出关特别艰难。
D.“伶俜十年事”饱含辛酸。最后用典,诗人表示任参谋一职,把家安在这里已经十分安心。
E.诗中寓含的感时伤事悲己之情,表达出诗人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漂泊流离的愁闷。
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2020-11-15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