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9 题号:123842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教的智慧也是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文艺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责任重大,路途坎坷,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先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而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要向庄子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它们都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达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精神心灵的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炼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先秦诸子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其实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解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 “凡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阳明先生强调的是,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不日新者必日退”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不能“日进”的人一定会退步。
B.君子学习不能日新,那么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就不用心,就必然会退步。
C.和张伯行一样,程颐认为人们做不到“日新”的原因是失去了求学的初心、用心不够。
D.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后,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了“日新”的路径。
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文章第六段论述君子之学首先要“从心出发”,然后“学用一体”,最后才能“知行合一”。
D.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前人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观点认为,如果能够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有可能做好学问,保持“日新”。
B.文中提到,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明朝著名思想家家王阳明先生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2020-06-12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近日,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此前还有机构调查发现,94.1%的人都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尤其在年轻人中更加明显。

提笔忘字,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常见的“失忆症”。最开始只是手和笔感觉陌生,笔和纸开始疏离,最后发展到岂止提笔忘字,关于表达匮乏的“荒漠困境”如同滚滚黄沙扑面而来。心中千言万语,提笔只余“呵呵”。想当初仓颉造字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呵呵”会成为如今这个信息密集时代最为常用、意蕴最为丰富的表达。人们高兴时、郁闷时、谦逊时……都可以“呵呵”。至于这“呵呵”具体传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得依靠你自己依时依事详加揣摩。揣摩得恰到好处当然值得鼓掌,倘若揣摩得误会丛生……

大多数人已步入如此语言交流贫瘠的荒漠里。只怪时代发展飞速迅猛,来不及化解人们过多的细腻情绪。信息密集爆炸,相比以往,这个时代诞生的陌生词汇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匆匆袭来的潮流以更加匆匆的姿态飞速流逝,人们在随时会被潮流抛离的焦灼中发现:这早已不是一个适宜于大段抒情的年代。人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理解或者同情他人的情绪,正如下意识地麻木或者忽视自己的感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推崇深阅读、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的节目近年来在公共领域引发广泛关注。这证明了人们对文字之美、文学之美以及其间饱含的深层意蕴,有着发自天然的亲切,以及随之而来蓬勃旺盛的精神需求。作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载体,汉字所承载的浩瀚图卷,延绵浩荡地记录着大至社会变迁、小至个体的喜怒哀乐,无愧为中华文明星光璀璨的有机组成。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

而历史和社会进程永远是发展的、变化的、充满勃勃生机,包括网络用语等汉字容量库的增大,以及“麻婆豆腐”“功夫”等词汇强势入驻欧美语言体系,本身就反映着汉字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趋势。从某一层面来说,我们不应恐惧汉字在手机交流时代快速展示、由严肃到戏谑等多种语态丰富并行的发展态势;而如何传承汉字文化,我们应有的放矢,积极挖掘汉字独特的舒缓悠扬、意蕴丰富之美。近年来,成书于清代的声韵格律读物《声律启蒙》再度走红,接连登上了电视晚会,获得了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喜爱,这就是找准切入口、积极展示汉字魅力的有效典范。

同时,我们应注意“快浏览”和“深阅读”的相辅相成,在“快”和“慢”之间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节奏。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在社会的快速变迁中,作为“人”这一个体的时代困惑需要意蕴深厚的“慢文化”来涤荡浮躁,抚慰焦灼。慢下来,再慢一点,让灵魂跟得上快速前进的脚步,让潦草的意识更加明晰,让单一的生活更为有趣。在过去和未来的顾盼之间,如何突破汉字的表达困境和延续困境,我们这一代人应有文化接续的意识和使命。

(摘自《南方日报》:提笔忘字背后的失语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常见的“失忆症”,该症多发于青年,会导致语言表达匮乏。
B.作者认同“呵呵”一词成为如今这个信息密集时代最为常用、意蕴最为丰富的表达。
C.手机交流时代,汉字快速展示,由严肃语态发展到戏谑语态,对此我们不应恐惧。
D.“快浏览”和“深阅读”相辅相成,是我们把握时代文化节奏,传承汉字文化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简述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等机构对语言匮乏、提笔忘字现象的调查,引入论题。
B.本论部分采用因果论证,鞭辟入里地分析大多数人步入现代语言交流贫瘠荒漠的原因。
C.《朗读者》等节目引发广泛关注和《声律启蒙》再度走红的例子说明了展示汉字魅力的方法。
D.文章针砭时弊,层层深入,引发我们对汉字、汉语文化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如何传承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发展迅猛,人们下意识地麻木或者忽视自己的感受,因而也无耐心理解或者同情他人的情绪。
B.都德的《最后一课》表达了本民族文字文化之于民族之于历史的重要性,与本文理念是相通的。
C.汉字容量库的增大和某些汉语词汇强势入驻欧美语言体系是汉字发展与时俱进趋势的体现。
D.快时代,“人”这一个体困惑需要意蕴丰富、舒缓悠扬的汉字文化来涤荡浮躁,抚慰焦灼。
2020-06-13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师吴用和梁山聚义

作为军师,吴用最显著的政治事功首先体现为“智取生辰纲”“劫法场”“智取大名府”等武力行为的事先谋划,这彰显出吴用有兵家的气质。除此而外,他使用言辞创造和扭转政治局势的能力则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在调停刘唐、雷横之争,鼓励阮氏三兄弟入伙,激发林冲火并王伦等事件中,吴用的表现都让人联想到战国的纵横策士。无论是兵家还是纵横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战国气”。“战国气”不同于“春秋气”,对大义和仁德缺少本质的体认。

吴用式的人物在中国政治史上比比皆是。如果将《水浒传》中的江湖视为整个中国政治史的缩影,那么吴用也就成了中国知识人政治家的缩影。在这之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这方面的代表。吴用外号“加亮”则反映出《水浒传》作者希望用吴用这一角色与诸葛亮进行对比。诸葛亮的重要形象,本质上是由历史所赋予的。早在唐肃宗元年,姜子牙被追封为武成王,以张良、孙武、吴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等人配享①,这确立了日后“演义”作者对“军师”进行想象的历史谱系。诸葛亮被层累的官方奉祀和民间叙事逐渐确定为中国智慧德性的集中象征,是臣道、师道和通天智慧的代名词,“军师”因他而成为历朝小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相比之下,比起高尚忠义的“神人”诸葛亮,一边教书一边在墙上挂着铜链的江湖好汉吴用,则是一个彻底的政治人。在吴用那里并没有江湖政治目标之外的更高追求,比起诸葛亮来说,他更加是后世因命运而身处险恶江湖的知识人最宜师法的对象。

虽然和诸葛亮同是文士形象,但吴用手里持的是铜链而非鹅毛扇。吴用的许多行为都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如为赚朱仝上山而令李逵杀死小衙内之类的事情,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道德形象的诸葛亮绝对做不出来。如果不对吴用的残酷手段进行掩饰,那么《水浒传》当中蕴藏的政治现实主义将会对公众造成负面影响。《水浒传》的确是要道说江湖的险恶残酷,同时传授相关的可怕政治经验。但是,后世对其进行评点和戏曲影视改编的艺术家,则必然会出于道德动机对这些经验进行美化处理。这也凸显了历代民间知识人扬美隐恶的敏感意识。对权谋家进行道德化、主流化的包装,这样一种图像的叙事伦理会减小吴用这一类人物事迹上可能带来的道德破坏性,反过来刺激广大群众对这种美好政治的向往,并刻意提示江湖当中的“军师”身份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政治人格的可能联系。由《三国演义》到《水浒》,由诸葛亮的德智兼备到吴用的有智无德,这种现象的实质性转变,实则体现出了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

(节选自2019年第7期《读书》)


【注】①配享:贤人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附祀于庙,同受祭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用谋划了“智取生辰纲”“劫法场”“智取大名府”等一系列武力行为,彰显出他有兵家的气质和军师的才能。
B.吴用外号“加亮”,他在军事才能方面不比诸葛亮逊色,《水浒传》作者希望用吴用这一角色与诸葛亮进行对比。
C.诸葛亮早在唐肃宗元年就和张良等人一起受到祭祀,从那时候以后军师就成为历朝小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D.《水浒传》在刻画吴用残酷的同时,又对他进行了掩饰和美化处理,努力减小其事迹上可能带来的道德破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评述吴用形象的性格特征,而后运用对比论证,在与诸葛亮形象的对比分析中揭示吴用形象的实质。
B.文章先揭示吴用“战国气”特征,再揭示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现实主义实质,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C.文章叙述诸葛亮配享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诸葛亮形象具有官方色彩,不同于完全来自民间底层的江湖好汉吴用。
D.文章最后以“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作结,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和吴用两个人物形象矛盾的实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用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具有使用言辞来创造和扭转政治局势的能力,但是对大义和仁德缺少本质的体认。
B.吴用为达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他的这种政治现实主义使他成为那些身处险恶江湖的知识人最宜师从和效法的对象。
C.吴用和诸葛亮的个人追求有所不同,吴用除了江湖政治目标别无他求,诸葛亮在江湖政治目标之外仍有道德追求。
D.诸葛亮和吴用体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诸葛亮德智兼备,是理想政治的体现,吴用有智无德,是现实政治的体现。
2020-05-04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