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4 题号:124695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历史悠久。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先生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被称为“查大侠”,但是他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实际上这纯粹的汉语是从明末清初的笔记文学传统出来的,又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达到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清通’的境界,没有一点杂质,很通透的”。这对当时的香港来说,突然看到那么规范的文字,“非常新鲜”,又“特别吸引人”。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不再像香港过去的小说家那样仅限于私仇家怨,囿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而是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这些小说,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它所风靡的香港社会,以及从香港辐射出去的东南亚和世界华人群体中,勾勒出一个磅礴的、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摘编自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

材料二: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正是从国家的层面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方面。文学作品顺利地走出国门,有利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展。

金庸小说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它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多种“正能量”的元素。在书中金庸先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力,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时也是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金庸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作品问世之初就引起了香港读者极大的兴趣。20世纪七十年代末,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进入内地,并迅速流行。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初是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现象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同处于亚洲,国家之间有某种文化上的相似性,所以文学甚至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相对容易。

在西方文化中,金庸小说的传播显得落后很多,金庸众多小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以完整的英译本的形式出版,而且翻译的质量也不尽相同。

尽管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依然可以看到传播有很大的可行性。

现在是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看的书籍,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在无形中为文学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对于那些对金庸的文学作品存在兴趣的海外读者来说,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金庸的武侠小说自成一派江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一条支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吸引着读者去品读与鉴赏。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金庸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积极地改进我们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文学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摘编自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

材料三:

自古以来,武侠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侠客英雄。自《史记》之后,“侠”的形象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侠小说中重视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其中宋朝阶段游侠形式的小说变少,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而当代武侠小说以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90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小说,但其小说里面的人物已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贴近生活了。

儒家“仁爱”思想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金庸武侠小说在其作品里详细地表达了其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编自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金庸成功塑造了韦小宝、郭靖、张无忌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单就他个人而言,对这些形象并不喜欢。
B.金庸创作的巨大成功,除了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C.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快就会占据国际文化市场。
D.侠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90年代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幻小说,这类小说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先生对别人称他为“查大侠”感觉有些“过誉”,他倒是更看重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的性格特征。
B.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在东南亚国家迅速传播,在日韩广为流传,与亚洲国家在地域文化上有相似性有关。
C.读者读金庸的小说,既能感受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又能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D.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以及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弘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
A.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得到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其翻译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覆盖面之广、世界影响力之强,都是中国当代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B.跨文化的传播不是一件易事,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播,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C.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面临跨文化传播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Facebook、Blog等多渠道对中国其他体裁古典诗词语篇模式进行广泛传播。
D.相较于梁羽生,金庸接受西方文艺的影响较重,他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画面感较强,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金庸小说”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2-26更新 | 3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②白居易的这首《池上》展现的是竹林围棋的宁静幽美,僧人在对弈,周围一片幽静安谧,棋子的声音清脆如仙乐,这也是中国文人向往的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围棋是文人情怀的高度体现。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可谓五彩缤纷,光是古代诗人写的关于围棋的诗歌就举不胜举,比咏茶的还要多,围棋的各种“棋经”著作也比“茶经”还要多。

③围棋是游戏,但是有思想的游戏,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血脉相通,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尤其与《易经》可谓相辅相成,有人认为《易经》是围棋的起源之一。中国的易学讲究“象”,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象,象外之意都是象征或预言。围棋充满了这种象征和寓意,黑白二子象征阴阳,象征日月,象征昼夜;圆形棋子象征天象苍穹,星位则象征天空的星座,而天元则是宇宙的中心,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一”。黑白构建的天地之中,表达了阴阳合一之机理。学者何云波认为,黑白二色,象征了世界阴阳两全,正反相衬,动静结合,循环相依。两种力量的抗衡,瞬息万变的态势,相持转换,此消彼长,生动揭示了善恶美丑的纵横交错,表现出世间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间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宇宙万物之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弈理深处示天地之象,窥人事之险阻。观棋如花参差,似星满地,天空闪耀,江海沧桑;世态之翻覆,物情之幻化;显忧乐之境,祸福之机,变化莫测,顷刻各殊。一弈之间,天地之理无不备焉。其中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涵养境界,考验着人的意志,培养起坚韧的信念;是宁静超出、神情缥缈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观其得失,古今略备。

④围棋与中医也有某种形似,围棋有纵横十九路,《黄帝内经》有病机十九条,这是巧合也不是巧合,围棋原先并不是十九路,唐宋以后才由十七路变成十九路的。形似不足为据,重要的是棋理和医理相通。围棋理论可能是最早的兵法,而中医的医理也与兵法相通。中医说,用药如用兵,而围棋则是模拟的战争沙盘。中医古训“急所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围棋的格言是“急所重于大场”,二者对轻重缓急的理解是一致的。弈者,以对手作为敌人,医者,是将疾病作为敌人。中医主张“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尤”,《棋经》则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讲的也是正和合的问题。医和弈同音,中医讲究辩证医治,围棋则讲究“持重”,围棋大师吴清源攀登上世界的围棋的顶峰,他解密自己在东瀛高手如林的围棋界横空出世的秘诀,就是“平衡”二字,而平衡不仅是中医的理论精华,也是中国文化深厚的中庸之道。

⑤围棋和中国的书法也是一脉相承,可以说棋手在棋盘上行棋,恰似书家在宣纸上写字,棋手下棋过程中是让每个棋子有了具体位置和价值,而书法尤其是草书是在行笔的过程中让每个字重新获得意义,本来每个字是有具体的含义和特指的,但在书法中原有的能指消失,抽象的线条之间构成了新的能指。围棋的每个子本来是无名的,但在行棋的过程中每个子都由虚变实,由无到有。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样,“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与“虚实”,都是书法和围棋追求的境界,书法本身就是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艺术,围棋同样也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艺术。书法在尺幅之间见天地,围棋也是在有限的棋盘中见波澜,见兴衰。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书法的精神所在,而围棋的精华也在于子与子之间的联系。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一个个并不怎么样,甚至有些不平整,但字的各部分之间,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这用来形容围棋也是非常恰当的,围棋的每个棋子之间休戚相关,有时候不仅“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生俱生,一亡俱亡。

(《围棋:宇宙的思维之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文人都喜欢寄情怀于围棋,托物起兴。
B.围棋与《易经》息息相关,同源共荣。
C.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得益于围棋。
D.围棋与《黄帝内经》互通,形理皆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王维竹林对弈诗句开篇,引出围棋与文人、文化的关系,古雅淡静。
B.第四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棋理与医理之间的共性,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第五段引述包世臣论王羲之书法,证明笔画之间、字字之间彼此相关。
D.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围棋与中国文化枝脉同根共生共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围棋为核心,融合哲学、中医和书法弘扬中华文化,富有思辨的意味。
B.围棋于方寸之间显象征与寓意,棋中见人,棋如人生,棋是宇宙的哲学表达。
C.中医“正合”观蕴含谨慎不贪以守为攻胜,贪心妄动不计后果败的围棋理念。
D.围棋与书法一致追求“实虚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充满灵动与生机。
2020-05-27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文学,正凝聚起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时代同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学评论家也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个时候,用“中国派”来强调文学评论家的文化身份、立场站位和思想意识,更能触及文学评论的根本。

说到文学评论的“中国派”,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还有一个“西方派”。回答是肯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评论家读西方理论就更普遍、更深入。读来读去,一些人就读成了“西方派”评论家,另一些人则成为“中国派”评论家。前者容易当,留个学,读些书,接受个思想体系就可以了。后者不容易当,光留学读书不行,还得读懂中国经济社会这部大书。所以现在中国文学评论家群体里,总体态势还是前者多,后者少。

做一个中国文学评论家确实很难,难就难在读懂中国这部大书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条披荆斩棘的艰难之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受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这部书很难读,可是越难读、越读不懂,才越要去读。一个中国的文学评论家,必须要有读中国大书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和意志品质。对文学评论家来说,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认识把握中国文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文学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能有这样的思想站位,文学评论的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其实,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文学基本关系有时很脆弱,不时会出现被模糊被动摇被颠覆的风险。基本关系不稳,文学发展就会出问题,基本关系变了,文学的本质也就变了。挑战文学基本关系大都靠文学思想、文学评论。比如,用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文明冲突论来否定或妖魔化中国革命历史,否定或妖魔化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从而图谋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和性质。比如过分宣扬西方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并渗透到中国的文学观里,深度影响文学意识形态。比如用金钱和市场绑架文学,把文学变成金钱的奴隶。比如用西方的文学思想和体系来建立文学标准,引导中国文学向“西化”渐变等。对文学基本关系的挑战日益严峻,使得中国文学评论建设十分紧迫,这也在考验中国文学评论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攻坚克难的意志。

文学评论家的作用不言而喻。19世纪俄国历史转折时期,既有一大批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产生了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这样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共同开辟了俄罗斯影响世界的文学时代。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正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产生伟大的中国作家,也需要产生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愿景,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中国自己的文学评论家,才有中国文学评论的未来。

(编自张陵《做文学评论“中国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作家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理念,文学评论家就能做到与时俱进。
B.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评论家,就不必向西方评论家学习和借鉴。
C.读懂中国这部大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家解决当前文学评论许多难题的重要条件。
D.文学评论家要意志坚定,因为对文学基本关系的认识往往决定他们的思想站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文学谈起,引出有关文学评论家的话题,在结构上是逐层推进的。
B.文章通过对文学评论“中国派”和“西方派”的对比,突出了做文学评论“中国派”的必要性。
C.文章列举挑战文学基本关系的不良现象,既充实了内容又突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末段论证当今中国迫切需要一批像19世纪俄国出现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评论家群体里“中国派”少于“西方派”,是因为评论家们乐意读西方理论,而不愿读有关中国的书籍。
B.对文学评论家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既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能激发他们深入认识中国经济社会的斗志。
C.面对中国文学“西化”渐变的现象,中国文学评论家有责任加强中国文学评论建设,也有信心扭转文学标准的混乱局面。
D.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一批伟大的中国作家,也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的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
2020-10-21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