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4 题号:124818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珠海望远

冯英子

到珠海的第二天,珠海度假村的副董事长吴兆声先生在中餐部的楼上请我们吃晚饭。餐厅靠海那边,是一式的大玻璃窗,从窗中望出去,海上风光非常美丽,澳门历历在望,九洲港外的横州岛和细岗岛,也隐约可见。我忽然想到,这个楼才是地地道道的望海楼。

从这个楼上望出去,极目千里,尽是南海风光。珠海市在珠江的出海口,与新会的座门为邻。厓门的山叫作厓山,1279年,宋元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这里。那一年,宋将张世杰与元军主帅张弘范在此会战,不幸战败。宰相陆秀夫恐被俘受辱,负着小皇帝跳入海中,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是赵宋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想不到如此平静、如此美好的海域,当年曾经是决定两个朝代胜败的场所。在珠海几天,我几乎一直在思考着这段历史。

从珠海的香洲区到拱北区,有一段路是沿海而筑,人少,路静,海浪拍击着堤岸,发出“哗哗”的声音。我几次徘徊在这条迷人的路上,有时站在海边的礁石上,一阵风浪,衣履尽湿,浑身感到凉意。想到杜牧那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诗,我也很想能够找一点儿沉沙的折戟,追思一下前朝的战争,为什么江山如此美丽,人民如此勤劳,有着200多年统治经验的赵宋,却敌不住新兴的政权?为什么甘为对方奔走的,有许多赵宋王朝的将军?

这恐怕要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谈起了。他惩于五代军人的拥兵自重,用此计消除割据,集兵力于自己手中。赵宋以后,藩镇割据之局不再存在,大将奉命出征,回师部队上缴,兵不识将,将难拥兵,节度使之类不过是个空名罢了。从集权这点来看,自然不是坏事,可惜他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只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忽略了外部的敌人。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缺少了缓冲和中间地带,金兵一出,可以直捣东京,赵宋君臣,望风披靡,地称臣,以儿皇帝自保。元军来犯,他们也是打一仗、败一仗,逃到海边,终至灭亡。说得透彻一点儿,历史自有它发展的规律,非个人的主观意志可左右,座山的败亡,正是赵匡胤自己撒下的种子。

当然,也有人看到了这个危机,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他任兵部尚书后,就主张“分境内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数日齐备,有进而无退,日夜以图之”。可惜被认为是“迁阔”。一个人病入膏肓,却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良、平不能用,扁鹊、华佗也只能束手,赵宋之亡,不在于厓山之战,而在于自缚其手足。

张弘范覆亡赵宋之后,在座山立过一块碑,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来歌颂自己的功劳。这种如此高调的行为引起遗民以及后世的谩骂,人们纷纷对他进行谴责。有传闻说,后世有人在“镇国”前加了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所谓的“宋”将张弘范灭宋,其实是后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但实际上张弘范没有当过一天宋臣。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弘范孝忠元朝,无可非议。腐朽没落的王朝必然被新兴王朝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解放以后,原来刻有张弘范题字的石碑被航道部门炸毁,直到1964年秋,当地政府请田汉先生题写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以纪念这悲壮的历史。

珠海的风景实在很美,有海,有山,有湾,有滩,有四季常青之树、八节盛开之花,每一个宾馆、每一家酒店都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这么多小花园又组成了珠海的大花园,花团锦簇,光辉灿烂,而且古代建筑的巍峨同现代的富丽调和在一起,九洲城是天安门的缩影,珠海宾馆却是江南园林的再造。总的说来,它比深圳典雅,比厦门开阔,作为一个经济特区,也确实具有许多有利条件。我望着珠海新会间的海域,一直想着厓山之战的情景,但历史决不会重复,看来我倒是忧天的杞人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是很小的。人家或以为它太小了,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所说倘真是道,也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应该明白而且都能明白之道理,那便有普及的价值了。世间不少长篇大论,

因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这便没有普及的价值。小品文短小,读来不甚费时,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有此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文化与教育之良好工具。要小品文能载道,又要它能普及,便须文章作得很好。就形式说,当为短小。短小之法,我也可以举一些,曰,不要导论,不要结论;反之,只要一个本论。近来常见三五百字之小品文,其开端便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小品文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节选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先叙述作者在珠海餐厅眺望大海,照应文章的题目,接着由珠海市引出厓门,又由厓门引出厓山,层次井然。
B.文章第三段接连两问,表达了作者对赵宋王朝灭亡的深深遗憾之情,这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C.文中句子“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把道理说得形象因而容易理解;朝廷掌握军队,很有力量,边防军数量却极少。
D.文章写珠海的山、水、花、树,赞赏其新貌,强调了其作为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在文中暗示作者在想到元与宋的战争时,渴盼从水中捞一件当年的兵器以抒怀古之幽情。
B.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誓死不降的决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文本一“良、平不能用”意为宋朝统治者用不了西汉初年的张良、陈平这样的人才,只能从本朝发现和任用人才。
D.周谷城在指出小品文就是文章时,特意把“文”字加了引号,是在强调小品文相比其他类文章更要有华美的文采。
3.文艺批评家全鸥说《珠海望远》是“触景生情,以古鉴今”,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根据文本二,我们应该主要从哪些角度对文本一进行赏析?请简要解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鞋匠的家什包括一台手摇修鞋机,一只带轱辘的铁柜子,两只小木凳,还有一把遮阳遮雨的可口可乐大广告伞。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你凑合着打个掌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我有点替他着急。“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得的。”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好了。”他把鞋子递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他说,“给两块钱吧。”我说,“给你五块。”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1948年穿到1977年,我接着穿就是穿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多年。”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每天进出小区的门时,我都要从菩子的鞋摊旁经过。菩子一天不落地上班下班,早八晚六。他的身边常常坐着蹲着站着一些人,等他修补鞋子,或者修补衣包拉链什么的。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选自201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的人,他靠修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B.作者用“试”“换”“翻”“找”“剪”“锉”“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
C.菩子和妻子以及菩子的父母亲,都是残疾人,一家五口人,有四个残疾人,菩子的儿子是健全的人,是这个家庭走向健康的希望。
D.菩子给“我”打鞋掌,“我”给他钱,他先说不要,后来“我”执意要给钱,说明菩子会做生意,对老客户实行优惠政策。
E.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2.小说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鞋匠菩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鞋匠菩子几十年来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后来在“我”的建议下,菩子才乐意对着马路现出自己的身体。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2016-11-18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季果香

三 石

其实也算不得是果园,不过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上了果树。桃、李、蜜橘、葡萄、酸梅、甜柿、青枣、黄梨,甚至还有冬蜜桃,各式品种少则三五棵,多则十来株,簇拥着一幢青砖黛瓦的房屋,倒有些不一样的别致。

我刚到箬源村扶贫,与村支书曹定福走访贫困户路经此处时,心中便有些感慨,若村里的贫困户都能如此,何愁脱贫,就是一步进入小康,也不是什么难事。

进了园子,曹定福高声叫喊,环林,环林。屋里有人“哎”了一声,应声走出一个清瘦老人来。相互几句简单的介绍问候,我便对园子赞不绝口。问起一年能有多少收益时,曹环林还没吭声,曹定福先开了口,环林种水果,可是一个也不卖。我又说,不卖,自己留着也不错,四季都有新鲜水果吃。曹定福说,自己吃?环林一个人,哪吃得了这么多水果?我迷惑了,不卖又不吃?曹定福与曹环林一相视,嘿嘿地笑了起来。

曹环林是箬源村人,早年丧偶,退休前是镇果业办的技术员。退休后,曾跟着儿子去了市里,待了不到一年,曹环林便搬回村里住了。他在门前屋后清出一块小空地,挖洞打底肥,种起了果树。开始并没有种那么多品种,不过几株红心李、水蜜桃。到第三个年头,果树便果实累累了,引得村里一干顽皮孩童时不时跑来偷摘水果。那会儿曹环林家还有青砖堆砌的院墙,一米来高,虽然费些周折,但孩童们还是很容易就能翻进院子。曹环林倒也无所谓,躲在门后看着孩童们摘水果,生怕贸然出现会惊着他们。时间一久,孩童们发现了门后的眼睛,惊呼一声作鸟兽散。跑出几步,也不见追来,胆子便大了起来。后来,曹环林干脆将院门打开,由着孩童随意进出。时间一久,有胆子大的,摘果时还“爷爷”“大伯”地叫唤,倒也给冷清的院落增添了些许热闹。

水果是有季节的,没水果了,孩童们自然不再来了,院子里便回归了往日的寂静。曹环林想了许久,先是将院墙给拆了,又去弄些各种各样的果树来,没过几年,原先的院子便成了如今的果园,院子里差不多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水果。

曹环林家,渐渐便成了孩童们的乐园。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和小孩,尤其是周末,学校不上课,孩童们都喜欢跑来曹环林家,吃着水果,做着作业。我四下细看,葡萄架下、水果树旁,还有屋内厅堂,果真有好些小桌小凳的,想是做作业时用的。

曹环林摘了一串葡萄递给我,取一粒吮吸入口,自是酸甜可口。我说,曹大叔你可是做了件好事,不然这些留守儿童没了去处。曹环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我也是觉着冷清,有这帮孩子和我做伴,高兴还来不及呢。不过——

看看曹环林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有什么难处。曹大叔,有什么事要我们做尽管开口,一定竭尽全力。

曹环林说,要是周末能有个老师给孩子们辅导,就再好不过了。

我没有丝毫犹豫,这事好办,交给我就是。不过,我要是把这事办好喽,你可得答应我一件事。

曹环林说,你说,什么事?

过些日子再跟你说。我笑了笑。

我是团县委派下来扶贫的,管理着青年志愿者队伍呢。

挑了一个周末,我带着几个志愿者来到曹环林家。这些志愿者里既有语文数学老师,也

有音乐美术爱好者,甚至还有跆拳道教练。志愿者们还随身带来了电子琴、画板画笔、各类文学书籍……

孩童们高兴得蹦蹦跳跳,曹环林也乐得合不拢嘴。

曹大叔,这事我可办好了,那我的事你也得答应喽!我说。

什么事?你尽管开口。

我说,我跟定福支书商量了,准备带着村里家家户户种果树,想请您老人家出山,当技术顾问,怎么样?

我当什么事呢,我答应了。不出三年,保证让箬源村变成孙猴子的花果山。

有顽皮的孩子按响了电子琴,虽不能成曲,却也是清脆悦耳……

(摘编自《巴中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果园的描述,“我”初见果园就觉得果园“有些不一样的别致”,为小说增添了浪漫的理想色彩。
B.曹环林种的水果不卖也不吃,他和村支书的“嘿嘿”一笑,为小说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插叙果园的由来作铺垫。
C.“保证让箬源村变成孙猴子的花果山”一句含意丰富,既指让箬源村变成真正的果园,也指让孩童们更快乐。
D.“我”作为扶贫干部,因为心里有事要请曹环林帮忙,所以才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帮他找到了辅导老师。
2.小说为塑造曹环林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有顽皮的孩子按响了电子琴,虽不能成曲,却也是清脆悦耳……”结尾有什么好处?
2020-03-16更新 | 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倍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个个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途多舛,其诗集曾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和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2.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2020-12-29更新 | 3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