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3 题号:126916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刭,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廷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诫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⑵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5.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正月,癸卯,以卢怀慎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赏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秦誓》曰:“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此怀慎之谓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二百一十一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B.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C.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D.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请假,古人在任官职期间,遇到婚、丧、病等事时,需要向上级请示告假。
B.四方馆,官署名,用于接待使臣,唐朝时属中书省。文中指人物所居住的官方馆舍。
C.禁中,宫苑,指帝王重臣居住的府院,因不许人随便进出,禁卫森严,称为“禁”。
D.黎民,原指没有姓氏的奴隶,而“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文中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慎道德高尚,操守出众。唐玄宗任命怀慎“坐镇雅俗”,是因为他能够给百官树立榜样。
B.姚崇自信有为,精于吏道。他能妥善处理政务,得到皇帝认可,世人对他的评价颇高。
C.唐玄宗知人善任,体恤下属。姚崇生病期间,唐玄宗主动提出让姚崇在四方馆安养。
D.怀慎能力不如姚崇,两人同朝为官,共同为国效力,他端正的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2)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5.司马光在文末总结“此怀慎之谓矣”,作者对怀慎进行分析与总结有什么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2-01-25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忱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
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
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行事谨慎,尽心政务。他昼夜操劳,惟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
B.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
C.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转而提拔他为洛州刺史。
D.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上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2)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2021-09-27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1-11-13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