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6 题号:128418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

(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材料二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时代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及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受到了反抗和冲击。
B.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
C.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要素。
D.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以致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B.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
C.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D.“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A.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B.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
C.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
D.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
4.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的过程中,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如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在新时代,书院的功能应定位于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传承和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创推动文化繁荣的活态化载体。

文化传承是书院存在的重要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域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极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儒家特别注重成人教化,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书院的教育往往以此来展开,这是一种精神的启悟。中国文化追求知行合一,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启迪,一种适合当下又再现传统的生活。因此,书院文化的复兴不是打造多少个文化运营空间,而是一种生活品质和审美品味的塑造,它旨在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我们的先人创建了岳麓书院。
B.千余年来,书院--直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的传播空间。
C.我们能够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激荡中站稳脚跟是因为我们拥有其根基“书院”。
D.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书院的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不同时代的书院功能相异为立论前提,重点阐述了书院在新时代的功能。
B.书院新时代的功能主要从文化传承、蕴藉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两个维度进行展开。
C.第三段举王夫之、魏源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书院拥有蕴蓄民族精神的功能。
D.文章论证结构清晰,逐步展开,层层递进,使人们对书院功能有了整体的把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一书院拥有文化传承的功能,那么它一定具有独立自主理性精神的蕴蓄功能。
B.对书院最好的利用和弘扬就是使其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区域文化的高地。
C.书院教育中的“个人立足于社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启悟。
D.书院文化的复兴能塑造生活品质和审美品味,能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2020-05-08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在研究睡眠时,认为“能息心,自瞑目”,倡导“先睡心,后睡眼”。其实醒觉上也有个“醒眼”与“醒心”的问题。眼已睁开心还没醒,这不是真正的醒。医学上提倡醒后先养养神、醒醒心,尔后再睁眼下床,否则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眼虽醒而心未醒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见虎一毛而不见其斑、见树摇而不见风、见衣衫而不见人;有的人观事睹物分不清轻重与大小,甚至辨不清黑白与美丑;还有的人只能看近、看浅、看粗,不能看远、看深、看细。这些多是只用眼看、不用心看的缘故。

现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常让人眼花缭乱,错误的东西也往往披上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幌子,许多是非问题并不像“泾水清清渭水浑”。看问题光凭眼不靠心,很可能“成像”与“真相”出现偏差,做出错误判断。常有贪官狱中悔恨在位时“瞎了眼睛”,实际上根本的还在于“迷了心窍”。

孙思邈在其经典著作《千金方》中提出“息心”,讲究“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还有人认为,要“勿想杂念”。前者讲的侧重外在环境,后者说的是内心世界。其实,“醒心”又何尝不取决于生态之“清”、心灵之“净”呢?如今党风、政风、民风不断向好,“醒心”的外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关键是作为个体需要打扫好心灵卫生,清除掉那些让人执迷不醒的私欲杂念。有了对人民的赤诚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利益的平常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反过来作用于环境,也就形成了“醒心”的良性互动。

点眼药水有助于眼醒,“喝墨水”有助于心醒。拥有智慧的心,才有明亮的眼。比如要学点政治,“政治乃众人之事”,一个关心政治、了解政治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心怀全局、登高望远的人;比如要懂点哲学,哲学是“聪明之学”,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那难免会看错人、做错事、走错道;比如要知点历史,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知往才懂得观来。有字无字之书读得越多,心灵越是清醒亮堂。

醒心,有时离不开旁人“叫醒”。人难免会遇到犯困打盹或闹铃不响的时候,领导、同事、家人等“推一推”“喊一喊”,帮助提个醒,可以避免“睡过头”。当然也有人不识好歹,你热心叫他醒,他反而冲你发火。越是这种情况,越表明需要人叫醒。这些年,要求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确实是严管中透着厚爱。同志之间都应有这样的“叫醒意识”,多提醒,多敲打,看似与人“过不去”,实则让他“过得硬”。

《大学》里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养一番“醒心”的功夫,方能耳聪目明,察细微、看本质、观大势。

(摘编自马洲兵《“醒眼”与“醒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非轻重不分,这是看得不用心,类似医学上的眼醒心未醒。
B.现代社会,错的东西总是穿着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幌子,这非常具有迷惑性。
C.古人认为睡觉要“先睡心,后睡眼”,即先“息心”,这要求睡觉要有好的外在环境。
D.对人民赤诚,对事业进取,对利益能平常看待,对法纪敬畏,就能够做到睡眠安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现代社会的复杂、迷惑为事实依据,举例论证眼醒心不醒的实质与危害。
B.文章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手法,指出“醒心”就是去除私欲杂念,保持心灵的纯净。
C.文章论证了眼醒与心醒的关系之后,指出“喝墨水”、多学习是醒心的重要途径。
D.文章论证了“自醒”后,又接着论证了“叫醒”的必要性,提出要多提醒与敲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官不“醒心”,容易“迷了心窍”,就如醒觉时不先养神醒心,容易影响视力。
B.熟悉历史、精通哲学的人,眼睛更明亮,心灵更清醒堂亮,就更不容易犯错误。
C.人在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有人用力地“推一推”“喊一喊”,或许能将其“唤醒”。
D.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严管,也是厚爱,可以令干部“心醒”。
2020-10-25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历史上的文人雅集有很多,流传至今令人神往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另一个便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花园,这里“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苏轼《水龙吟》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的“西园”写的就是这里。宋神宗元丰年间,王洗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16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聚会。后来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写了《西园雅集图记》,使“西园雅集”成为后人追捧摹绘的主题。马远、刘松年、赵孟頫、唐寅、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

②北宋之前的园林是权贵阶层财富与势力的象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橼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者,高不过寻丈。曰钓鱼庵、曰采药圃者,又特结竹杪、落蕃菱草为之尔”。然而这样的小园,却颇为世人欣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③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他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并常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作诗唱酬往还,沧浪之名遂传播甚远。苏舜钦去世后,此园多次更换主人,元代时已废为僧居。明代归有光还写有《沧浪亭记》。但大家始终不忍其真正荒芜。1927年,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如今,沧浪亭作为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起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2000年,沧浪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④除了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宋文人的造园热情随着他们的外放足迹在苏州、南京、济南、杭州等城市延续。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苏轼笔下的超然台、王安石笔下的半山园、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这些古建筑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因而被后人分外珍惜,屡废屡建,成为今天仍能惠泽我们的文化遗产。

⑤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是造园的八字真言,但这个最高准则在后世逐渐被固化,文人园林的灵动也渐行渐远。

⑥今天我们感觉当代园林匠气较重、缺乏神韵,与古代名园不可比。也许造园的人需要多一些超然台上的超然、沧浪亭下的清旷、独乐园里的逍遥,才能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摘自《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之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风格不同,北宋的文人园林以小园小山为主,显得超然灵动。
B.北宋的文人园林均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如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苏轼笔下的超然台等。
C.沧浪亭作为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得名于《沧浪亭记》,它历史悠久,几易其主,蕴含文人风流。
D.宋代山水田园诗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深远,他们崇尚具象之美,也以此主导宋代园林的建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的故事引出园林话题。
B.文章以西园、独乐园、沧浪亭等园林为例,说明了北宋的文人园林的特点。
C.尾段抚今追昔,比照古今园林特点,提出拥有神韵,才能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的观点。
D.文章穿插大量诗文,或引用,或化用,文化气息浓厚,与宋代园林的诗情画意相映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文人雅集及造园故事,均可成为我们今天追溯北宋当时景况的珍贵文献。
B.司马光的“独乐园”、苏舜钦的“沧浪亭”,这两个名字都体现了主人的喜好和志趣。
C.文章充分肯定了宋代文人营造园林如作诗文的特点,批评了当代园林匠气较重的弊端。
D.造园的八字真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导致了后世的文人园林越来越缺少诗情画意。
2020-12-11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