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五代十国 > 刘昫等 > 《旧唐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1 题号:128669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安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效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方朝廷草昧不睱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要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俄以检校刑部尚书为朔方行营宣慰使,未行,留知省事,更封鲁郡公。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节选自新旧唐书《颜真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B.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C.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D.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考试用语,即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朝觐,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两次拱手,表示尊敬之意。也可在书信中用于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D.文忠,是古代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仅次于“文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B.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无论是平民百姓郑延祚,还是王府亲信管崇嗣,他发现不符合礼法的行为,都奏本弹劾,产生实效。
C.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反贼李希烈当面以死威逼,颜真卿仍气节不屈,宁愿赴火受焚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D.颜真卿笃实纯厚,为国选材。他始终坚持公正的言辞、正直的道义;最初引进起用的李正己、田神功等人,后来都于国有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岂堪公再破坏邪!
5.李希烈派人相问时,颜真卿“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的回答有什么言外之意?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移江陵府掾曹。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客户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B.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C.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D.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之,韩愈的字。古人名与字往往相关,其中有一类名与字意义相反的,韩愈的名与字即为此类,相似的还有朱熹,字元晦。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礼部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C.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因此佛教也被称为释教。中国古代所谓三教,即是儒释道,其中只有释教为外邦传入。
D.侍郎,古代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作为长官之副,如吏部侍郎就是吏部尚书的副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年幼而孤,发奋学习。韩愈三岁就丧父,寄养于堂兄家中,刻苦学习儒学,自觉而不需奖励,后来考取进士。
B.韩愈为人真率,操行坚正。韩愈说话率直,无所畏惧和回避,不善于人情世故,常常直言进谏,仕途十分坎坷。
C.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韩愈向来不喜欢佛教,见朝中大迎佛骨因而谏之,他的忠诚惹怒皇上,最终被贬潮州。
D.韩愈为政有才,终获肯定。韩愈被派往镇州宜谕,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多任重要官职,死后也谥为文,获得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020-03-13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大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吉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B.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C.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D.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
C.“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D.“元和”是年号,古代纪年方法之一,古代帝王在位期间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如“康熙”、“乾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的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杨嗣复担任礼部员外郎为何要请求改任别职?皇帝拒绝他的理由是什么?
2021-04-26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唐玄宗年号。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礼仪制度、祭祀、贡举和中央司法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D.大赦: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千里屡建战功,多次得到升迁。在斩杀李献忠后,程千里被授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守上党时,击败叛贼,因功得到升迁。
B.程千里有勇有谋,深受玄宗赏识。在讨伐李献忠时,程千里写信成功离间葛禄和李献忠关系,最终俘获李献忠,得到玄宗赏识。
C.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最终被贼所害。贼将蔡希德包围城池,程千里率骑兵与之激战,终因贼救兵至而被俘,后被严庄杀害。
D.程千里虽战功显赫,却未得到朝廷褒赠。在同贼将蔡希德的战斗中,程千里终因被生擒到叛贼的朝廷而未能得到褒扬和追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文中画线句)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021-11-19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