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29091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       陵军:驻扎
B.越国以       鄙: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
D.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句话“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交代了秦晋之师对郑国形成了夹攻之势,郑国已处于危在旦夕的境地之中。
B.佚之狐力荐烛之武的话语,表现了他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面对大国君主,不卑不亢,辞令从容,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
D.烛之武“夜缒而出”,既说明了郑国情势之危急,也表现了烛之武虽已年老,但身体依然轻灵矫健,不减当年的雄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你认为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C.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西周春秋时代最普遍的爵称。据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
C.“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D.“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奔赴敌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提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022-01-27更新 | 1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注】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
B.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
D.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
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
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
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又要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2023-08-09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它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注]①寤生:婴儿脚先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B.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D.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姜为姓,武为夫谥。周代出嫁后的贵族女子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谥号加以区别。
B.雉,是古代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C.西鄙,指西部边境地区,“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含义相同。
D.黄泉,在文中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与《劝学》中“下饮黄泉”的“黄泉”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公出生时倒生,使母亲受到惊吓,因此姜氏不喜欢他,想另立偏爱的共叔段为君位继承人,她多次提出请求,但郑武公没有答应。
B.共叔段修治城郭不遵礼制,而且侵占他地,屯聚粮食,修整武器,训练士兵,与母亲勾结,意图发动兵乱,结果在鄢邑被郑庄公击杀。
C.郑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将其置于不仁不义之地再取之,可见郑庄公的老谋深算。
D.郑庄公虽然发誓有生之年不与其母相见,却心生悔意;颍考叔机智进谏,为郑庄公与母相见出谋划策,说明孝在当时是受推崇的美德。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2023-05-08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