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97390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注】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
B.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
D.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
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
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
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又要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官无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是故子墨子言曰:“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明允笃诚,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宣慈惠和,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八元”。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好行凶德;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颛顼氏有不才子,傲明德。此三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舜臣尧,流四凶族,投诸四裔。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       

(节选自《左传·文公十八年》:)

材料三:

“八凯”“四凶”,见《左氏·文十八》传。《尧典·序》又云:“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氏注曰:“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位之志。”案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授为疑。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何者?据《山海经》谓放勋之子为帝丹朱,而列名于帝者,得非舜虽废尧,仍立尧子,俄又夺其帝者乎?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疑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案汲冢琐A语云B舜放尧C于平阳D而书E云某地有城F以囚尧G为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永远不变的意思,荀子说的“天行有常”中的“常”引申为规律。
B.很,通狠,意思是狠毒、残忍,和今天所用的程度副词“很”不同。
C.是以,即以是的倒置,与《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结构相同。
D.异说,怪诞的言论,具体指上文《尧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关说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身为厨师,职业卑贱,能被汤提拔而成为名臣,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
B.八恺、八元是前代帝王的才子贤士,他们的家族都传承到了尧时,尧却不能重用。
C.天下人心意一致,都愿意拥戴舜为天子,是因为尧的圣君形象已经崩坏无法服众。
D.《山海经》提出,尧的儿子丹朱拥有帝王名号,可能是因为舜废掉尧后拥立了丹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2)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舜的贤能,但材料一说“尧举舜”,材料二中说“舜臣尧”,请说说两者为何有此不同。
2024-03-04更新 | 1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注】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注】佗:同“他”,别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B.“百雉”指城墙的面积,即长三百丈、高一丈,是春秋时期国君的特权。“都城过百雉”是说封邑的城墙面积超过长三百丈、高一丈,不符合制度。
C.“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每车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右方甲士执戈(或矛),居中为御者。
D.“五月辛丑”中的“辛丑”是具体的日期。古代,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既用来纪年,也用来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姜氏由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地对国家的重要性。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
D.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3)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2021-06-17更新 | 1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秦伯曰:“秦、晋围郑,既知亡矣。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陪伴。
B.越国以   鄙:以……为边境。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延伸。
D.秦以利晋     阙:侵损。
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3.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上看,晋国的实力比秦国的强。
D.秦伯曾经向晋侯要两座城池,晋侯假装答应,最终并没有履行诺言。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020-11-16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