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291250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②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③涓埃:滴水、微尘,极言其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联之中“西山白雪”乃作者虚写的远景,“南浦清江”为作者实写“远望”的近景,在虚实之间可见作者在成都生活期间郊游的惬意。
B.本首七言律诗的韵脚分别为“桥”“遥”“朝”“条”,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工整而又富有音韵之美。
C.诗人在念及与亲人离散的同时,又深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D.尾联之中诗人写到“跨马出郊”的野望方式,并抒发了极目远眺之后内心生发出来的“日萧条”的悲痛之感。
2.作者不堪忍受的“日萧条”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在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9-03-14更新 | 30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时间、空间感交错,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表达了桑榆晚景之伤。
C.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的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思归之情,月夜孤帆,方以归乡为乐;故园是非,又以残毁为忧。悲中有乐,乐而更悲。
2.本诗颔联曾被现代学者牟宗三赞为绝佳句,并书之悬壁。请作赏析。
2019-06-21更新 | 4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

杜甫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注】①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四川,欲由水路辗转返乡;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此诗。②清:清水,在河南。渭:指渭川,在陕西。③伤弓:被弓箭所伤之鸟。④行断:指大雁离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大雁作为候鸟,在大雪来临之前离开胡地,在将要开花之时又离开湖南北归。
B.看到洞庭湖畔振翅高飞一路向北的雁群,诗人猜想,它们不久将会飞过清水和渭川。
C.诗人遥想塞北的春天将要逝去,而滞留在塞北的大雁,正思念江南初夏的和煦阳光。
D.本诗以“归雁”为题,虽然诗句中没有一个“雁”字,却处处紧扣着“雁”而展开。
2.诗人为什么认为大雁的鸣叫“不堪闻”?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2022-11-18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