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293386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生态修复包括生态恢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的(开挖、占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具体包括与自然资源管理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

(摘编自李宏伟《“修”出最美生态》 ,2020年10月《人民日报》)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立法进程,到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土壤污染防治法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第一年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为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相继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步伐,完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

长江“十年禁渔”是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坚决遏制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活动,公安部部署沿江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打击行动,坚决斩断非法捕捞、运输、经营的地下产业链。近日,为深入推进专项行动,公安部决定将100起非法捕捞案例为专项行动第一批部督案件。

(摘编自《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2020年8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据统计,2015年底,河北共有4330处(面积30.49万亩)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迹地,治理规模大。河北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实施一处一策。

近年来,全力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先行县的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在强化矿山治理的同时,积极探索综合利用尾矿砂。他们与中关村绿色产业联盟、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了利用尾矿砂生产陶粒、高质透水砖、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等10余种高附加值绿色建材产品,建成了新通源、绿标、大正等19家新型绿色建材企业,年消纳尾矿砂1500万吨以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而位于邯郸武安市西寺庄乡中寨村北的燕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呈现的则是一幅全新的“循环”图景。该项目通过科学整治,累计完成土地修复710余亩,用于耕种小麦、玉米等作物,山坡地可种植核桃、苹果等果树。同时,玉米秸秆通过青贮作为饲料饲养肉牛2000余头。肉牛的粪便直接用于沼气池,产生沼气1000多立方米,供近千户村民的生活用气。沼液、沼渣用到治理恢复后的土地,增加土地肥力,整体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的发展之路。

(摘编自苑立立《再造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2020年10月《河北日报》)

材料四: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2007-2017年

造 纸

钢 铁

水 泥

数量

减24%

减50%

减37%

产量

增61%

增50%

增71%

相关

需氧量减84%

二氧化硫减54%

氮氧化合物减2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B.生态修复包括与自然资源管理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
C.材料二中,长江“十年禁渔”是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大事,需要多地相关部门之间密切合作。
D.从材料三可见,河北省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迹地实施的一处一策,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邯郸燕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有赖于科学整治才走出生态发展之路。
B.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对矿山进行治理中,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研发利用尾矿砂,该做法符合政府的相关政策。
C.材料四中提到了造纸、钢铁、水泥三类企业经过有效规划治理,在很短时间内确实减少了生产造成的污染。
D.从材料四可见钢铁、造纸、水泥等企业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企业的生产力却有提高。
3.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导致“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资产遭到破坏。请结合材料简要指出我国政府为打造“绿水青山”已经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按照预定方案,翩然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壮举。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踏实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作为的尝试,它隔着200千米的距离观察月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承担了验证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的使命。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它不仅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而且超额完成多次拓展任务,为后续任务提供了支持。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迈出了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2014年11月1日,嫦娥5T作为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完成了地球轨道以外航天器高速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试验验证。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中继星鹊桥的帮助下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对这块处女地展开了人类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

(摘编自《中国探月,六战六捷!》)

材料二: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嫦娥五号任务承续探月梦想,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自立自强的旋律最动听,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可贵。发射升空,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由月面点火起飞,再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从发射到归来的几十天里,嫦娥五号任务的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击节喝彩。人们惊叹,来自月球的2千克月壤展示着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当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展开五星红旗,闪耀月面的中国红映照出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决心。

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显示出协同攻坚的强大力量。发射场指挥员喊出清脆的口令,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背后是发射团队无数次的演练。在38万千米之遥指挥嫦娥五号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支持团队早已为航天器研发出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设备。作为国内迄今最为复杂的航天器之一,嫦娥五号探测器更是倾尽了技术团队的心血。嫦娥五号点亮了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聚合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折射出中国创新的熠熠光辉。

(摘编自《探月精神激荡奋斗豪情》)

材料三: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来自月球上一个名为风暴洋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在此地挖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李春来介绍,选择此地是基于工程的可实现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还包括能源供给的光照条件、热控条件、通信因素、测控因素。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虑到我们取回样品和原地探测的科学价值。李春来说。俄罗斯和美国在月球上的九个采样点,都在月球纬度30度的范围,嫦娥五号的采样点为月球纬度43度的风暴洋东北角的玄武岩区域。李春来说:这是全新的采样区域,全新的样品研究,其对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应该能做出很多科研贡献。

(摘编自《嫦娥回家后,还有哪些新期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二号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5T是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中国的航天探索一直在不断发展。
B.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步走,即“绕”“落”“回”,嫦娥五号探月成功为三步走规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C.嫦娥五号是目前我国最为复杂的航天器之一,地面支持团队为其倾力研发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设备。
D.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采样点和美国、俄罗斯不同,因为从这个全新的采样区域获得的样品更有利于研究月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中国彰显了实现探月梦想的决心。
B.材料一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材料二采用并列结构,体现了中国伟大的探月精神。
C.嫦娥五号在“风暴洋”挖“土”,充分考虑了工程的可实现性、取回样品和原地探测的科学价值等。
D.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许多突破,其中最大的突破是月面采样与封装、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3.我国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1-05-18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开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中央领导人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因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四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式看来,李于骤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日光:“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C.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D.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D.京刷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
2021-05-21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末的善会具有崭新的社会性格。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换句话说,进行道德说教是同善会聚会实施救助前的一个必要程序。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极为重视劝善功能,劝人为善历来是慈善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近代以来,人们依然行善与劝善并重,致力于教养兼施,物质帮助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两不偏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慈善文化,全面挖掘中国传统慈善的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慈善扶危济困、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功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王卫平《救济与劝善:“慈善”本义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慈善是指民间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对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的一种物质救助与精神关怀,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形式。慈善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二是行为上的民间性而非政府性;三是功能上的社会利益调节器与再分配形式。其中,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是“利他性”。不过,这一概念界定仍有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一是慈善动机的层次问题;二是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

显然,慈善动机是具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大致来说,有“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已性”两种动机。前者强调一种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其理想状态便是达到“为人”与“无我”的境界,即只讲付出不图回报。后者则是一种功利性之举,施善者主观上或多或少都有利己意图,但客观上却能够达到利他效果。而后者往往是慈善事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动机。我们在考察、评价慈善事业时,不仅要看主观动机;更要看客观效果。只要是客观上达到社会救助效果,即便主观上存在一定的“利己性”动机,同样是慈善行为,值得肯定。至于现实世界是否存在“为人”与“无我”式理想境界的慈善行为,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譬如晚年的熊希龄的经历就体现了这一点。熊希龄捐献之公债票、股票、房地契票,计“大洋二十七点五二七七一四万元,白银六点二万两”,全部充作社会慈善事业之用,后人及家属只能从捐献基金息金中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费用。可见,晚年熊希龄从事慈善,已然无半点功利成分,纯粹为一种人道奉献。

对于官办慈善一说,其不仅存在于历史,更存在于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慈善曾一度停滞,但官办慈善却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慈善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官办慈善仍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至于如何定义官办慈善,笔者认为: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出面主办,以民间善款为主要资金的慈善事业,可称为官办慈善。反之,非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或是公务人员个人自发善举,则可称之为民间慈善。两者的区别在于政府部门是否起到主导或主办的作用。不过,这一概念多是针对现代慈善事业来说的,而在传统农耕社会,官办慈善实则被纳入朝廷仁政范畴,成为朝廷救荒活民的一种举措。

概言之,慈善是一个历史变动中的概念,所含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譬如古代慈善事业多系直接性物质救济,呈现出重养轻教的特征。但近代以降,愈发重视慈善教育的功能,强调教养并重。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朝着社会公益服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慈善的根本内涵没有改变,即民间社会各界秉持人道善心,救助、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这也是慈善本义内容所在。至于慈善的外延表现,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譬如慈善动机、慈善形式、慈善流程等。我们在讨论慈善概念的时候,应该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考察慈善发展历史,便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摘编自周秋光《内涵与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学界和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即为慈善,忽略了慈善劝人为善的功能。
B.河南、江南两地同善会的章程有一则相同的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
C.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是慈善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也能够反映出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利他性”。
D.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发善举都可称为官办慈善,官办慈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慈善”在佛教经典中表达出“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慈善”在语源学上意蕴丰富。
B.“利他性”慈善动机强调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利他亦利已性”慈善动机带有功利性,二者相互对立。
C.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晚年将其几近毕生财富三百万元悉数用于地方慈善公益事务,即是“无我”式的慈善行为。
D.海外华侨华人捐助医疗物资驰援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这一大爱无私的善举,属于慈善的外延表现。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B.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确立《义庄规矩》的同时,“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
C.清朝慈善家潘曾沂曾撰写《劝济溺说》一文,规劝消除民间的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
D.时人评价晚清慈善家余治:“君平生以劝善为主,手著劝世文字不下数千篇,凡化导愚顽之法,几于穷思极想,百出其奇。”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两则材料在对“慈善”概念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29更新 | 2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