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29402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旅游行业更是首当其冲。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了不少积极现象,其中火爆的“云旅游”引发诸多有益思考。“云旅游”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1年前后的“云旅游”,主要指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旅游全过程资源、服务等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将导览、导购、导游和导航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中,为游客随时随地提供互动式、多媒体、全资讯的智慧旅游实现模式。而疫情之中的“云旅游”,则通过更为丰富立体的表现形式,使消费者在家中实现了“诗和远方”的梦想。例如,故宫博物院与观众相约云端,分享“数字故宫”的故事;敦煌研究院首次推出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带领游客远程畅游敦煌石窟。这些产品包含了更专业的讲解、更深层的知识、更多元的实时互动。

作为新的“种草”模式,“云旅游”可以将数字“流量”变为“留量”。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发展很快,预计2020年直播经济将超1万亿元人民币。从直播经济的结构看,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占了绝大部分,旅游类直播相对较少。“云旅游”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能够实现“先种草,后出行”,一方面使景区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信息服务,满足旅游者高质量需求;一方面使景区的推广能覆盖更为广阔的人群。对热门景区而言,“云旅游”突破了时空和景区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从而推动旅游业线下线上的融合。

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云旅游”正在从渠道变成一种全新的体验产品,不单纯是景区物理环境展示,而是添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在一些人文景区,通过“云旅游”的深度挖掘,可以使景区潮起来、文物动起来、文化活起来、历史醒过来,打造与线下完全不同的旅游体验产品,带来比线下更生动、丰富的体验。“云旅游”还能带来更为多元的互动性,使旅游与社交的融合更为紧密,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中表明,疫情后总体旅游动机均值较2019年提升4.0,其中“进行社交,结识新友”提升8.0%,“了解文史,丰富知识”提升7.4%,而“云旅游”对这两方面的满足能力高于线下旅游,其发展值得期待。

一些人士认为,作为在疫情中急速“火爆”的文旅新模式,“云旅游”契合了疫情期间游客无法实地体验的需求,一旦疫情消除、社会步入常态,这种模式就会失去其价值。从深层来看,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云旅游”的一大缺陷在于,其异地体验特性无法给景区带来住宿、餐饮等收入。但也要看到,“云旅游”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创新融合。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和江苏交通广播推出的“为国宝代言”小程序,让国宝在云端呈现、讲解、接轨文创,带来了当地特色产品的网络热销。

以直播为代表的“云旅游”,其门槛并不高,一部手机,一个专业知识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播,就能将景区的风光、历史、文化等立体呈现给消费者。因此,它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空间的创新创业新场景。如何享受“云旅游”大数据红利,如何利用“云旅游”完善智慧旅游、拓展服务业态,以“云旅游+”模式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创新消费盈利新模式,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云旅游”发展需要尤为关注的方面。

(摘编自李勇坚《“云旅游”:云端美好触手可及》202072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云旅游”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1年前后的“云旅游”就是指利用云计算技术,随时随地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实现模式。
B.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云旅游”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体验产品,展示景区物理环境的同时,添加了更丰富的内容。
C.虽然云旅游存在异地体验特性无法给景区带来住宿、餐饮等收入的缺陷,但也要看到“云旅游”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创新融合的优势。
D.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中看,疫情后人们外出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社交,结识新友”和“了解文史,丰富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一些人认为,“云旅游”会随着疫情消除和社会常态化而失去其价值,从深层来看,作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公允。
B.“云旅游”在社交方面的满足能力与线下旅游相当的同时,还能带来更为多元的互动性,使旅游与社交更紧密的融合,满足了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C.“为国宝代言”小程序被推出的事例,证明了“云旅游”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利用网络使当地的特色产品热销。
D.“云旅游”和线下旅游是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线下景区是线上营销的依托,线上流量可以引入线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促进了“云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云旅游”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关系密切。
B.疫情期间“云旅游”契合了游客无法实地体验的需求,通过更为丰富立体的表现形式,使消费者在家中实现了“诗和远方”的梦想。
C.“云旅游”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能够实现“先种草,后出行”,解决了部分旅游者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旅游体验差的问题。
D.文章尾段阐释了“云旅游”成本低可行性强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它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空间的创新创业新场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

覃皓珺

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体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惟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的核心。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而言,若一味的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现实经验不足调和于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B.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D.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时代症候,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D.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2020-07-08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家为载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依托家这个共同体来完成的,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家风与家训构成了“道德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祭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显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告诫今人饮水思源、珍惜生命、感思敬畏、不忘初心。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虽然不能让孩子在当时就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也就是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小孩刚出生时懵懵懂懂,理解能力低,中国古代教育就有养成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养教材对儿童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文字简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是开启童蒙心灵的金钥匙。这就是先预埋待唤醒的种子,等到成人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东西就会被激发与唤醒,为孩子一生成长提供无尽的资源。

教育要寓于礼仪之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撑。国学教育重在激励与唤醒,重视“习礼育人”。“礼”与“仪”联系在一起,无“仪”不成“礼”,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化力量,礼仪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礼仪教育是一种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与认同教育,它使人逐渐萌发敬畏感与责任感。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摘编自龚艳青《汲取国学育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国家,教化百姓,立德树人,这是古人留给后人的智慧,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宝贵思想,最重要的思想是回归、顺应自然。
C.孝道是家教的核心,家庭是国家的根本和教育的载体,因此孝道是古代教育的核心。
D.家庭是古代完成教育的主要课堂,家教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所以古人重视家风家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人对教育功能的定位为前提,提出我们应汲取前人智慧,回归教育真谛。
B.文中提出问题后,采用分论点的并列结构,阐述了汲取国学育人智慧的具体做法。
C.文章论证汲取国学育人智慧让教育回归真谛,旨在为现代如何兴办教育提供思路。
D.文章大量引用古籍,有力支撑了读国学经典、预埋待唤醒种子要从童年抓起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又是道德共同体,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养成与人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B.古人的祭祀不仅仅是祖先崇拜,还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作用,因此,古人重视祭祀。
C.古人认为幼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在幼教时“童蒙养正”,强化记忆,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无尽的益处。
D.礼在古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撑,培养国人遵循礼仪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能够培养国人的责任感。
2021-01-24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如北京颐和园等,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前者气魄宏大,富丽堂皇;后者精巧别致,饶有情趣。总的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十分重视营造自然美和建筑美。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充分利用与创造自然美,几乎所有园中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呈现出一种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自然风光。如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进门后的一座假山,达到了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中说“虽由人工,宛自天成”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又非常注重建筑美,注意运用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形式,讲究形式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处处使人感受到悠久民族文化传统的氛围。作为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以及文天祥的《梅花诗》等。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古典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许多实例。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颐和园中的借景,是指站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鱼藻轩,向西望去,可以望见远处的西山群峰,尤其是建有宝塔的玉泉山,从而扩大了欣赏的范围。颐和园中的分景,是指贯通东西的长廊,将颐和园分成了北边的山区(万寿山)和南边的湖区(昆明湖),使游人在其中游山玩水,收到步移景换的效果。颐和园中的隔景,是指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一个自成格局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从而使游人在颐和园这座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中,也能欣赏到南方小型私家园林的风光。园林的设计,常常突出幽深曲折的特点,许多园林在入口处都有一座假山或照壁,挡住游览者的视线,绝不让你对园中风景一览无余,还常常把全园分隔为若干个小园或景区,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的美学追求。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正因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它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游憩玩赏的优美环境,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趣,丰富人的知识,使人们在娱乐休闲中增强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摘编自彭吉象《园林艺术》)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型私家园林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更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
B.贯通东西的长廊,将颐和园分成北边的山区和南边的湖区,这就扩大了欣赏的范围。
C.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谐趣园在颐和园中自成格局,是隔景手法创造空间美感的典范。
D.园林人口处的假山或照壁突出了幽深曲折的特点,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这一中心论题,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论证与分析。
B.在论述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时,以颐和园为例旨在说明北方皇家园林的魅力。
C.在论述中国古典园林三美的基础上,分析其艺术中蕴藏的美学思想,层次分明。
D.文章使用典型事例,引用名言诗句,既使文章论证有力,又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气魄宏大、富丽堂皇的,还是精巧别致、饶有情趣的,都体现了独特的审美境界。
B.融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于一体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C.拙政园进门后的一座假山,达到了“虽由人工,宛自天成”的效果,说明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自然美。
D.只要园林中有水池、假山、树木,就能陶冶人的情趣,丰富人的知识,使人们在休闲中增强审美能力。
2020-11-16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