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301445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跟西方近代有很大的不同。整体讲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相比,我们的特点叫做责任先于自由。中国人很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那一份责任。所谓责任,就是已经超越独立的个人,他的欲望、他的生存,他是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里提出的。在西方近代来讲,是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来满足,天下大事不是我的责任,但是中国不一样。特别是从古代先秦讲的士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有一个很突出的责任意识,就是对天下的责任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为什么关心?因为你对它有一份责任心。汉代到宋代的士大夫,代表就是范仲淹,他提倡忧乐以天下为先,就是责任意识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义务先于权利。近代西方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是在我们中国的思想里,特别是儒家思想里,是强调义务。仁义礼智信,含义非常广,其中也包括了义务。上世纪大儒学家梁漱溟在曹州做过的乡治运动的实践里的体会,就是中国人和人的关系,是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这是中国人伦理的一个特色。所以今天讲中国人的伦理,就特别强调义务感。当然这个义务感,是个开放的序列。你对父母的孝、敬,是你对家中的父母兄弟应该尽的义务。同时这个义务,还从家庭可以放大到社区,到宗族(就是古代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应该说,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特别强调义务感,而不是伸张个人的权利。所以梁漱溟先生就说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有照顾小孩的义务,这在中国人讲是很自然的。

第三点是群体高于个人。中国文化讲以人为本,近代西方有一个阶段也是讲以人为本。古代世界三千年以前都是以神为本,公元前10世纪以后我们中国人就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了,但是直到18世纪西方才从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那中国跟西方的人本主义有什么不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当然群体对个人来讲,有不同的感受,要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小的地方局限性,成为大的天下情怀。如《论语》里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是中国人的基本观念,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中国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第四点是和谐高于冲突。就文化史来看,人类的文化里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流血。但是相较来讲,中国文化更强调人间的和谐。所以我们把和谐的跟天人合一的分开讲,以和为贵。西方的文化里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别人、宰制他者、占有对方。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但是在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宗教战争。甚至我们说,两次世界大战,它的根源都在西方近代文化。从价值观来讲,中国古代的理念,也体现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古代中国也有一些个皇帝到外面搞侵略,但是总体来讲这些皇帝的作为,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中也是受到批判的。中国是以安土为先,所以从这一点跟西方的文化相比,我们是强调和谐高于冲突的。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的满足,至于天下大事如何发展跟我没有关系。
B.中国人伦强调的义务感是个开放的序列,社会个体所承担的义务可以从家庭开始无限放大延伸。
C.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为本,只不过中国文化更注重每个个体构成的群体。
D.人类文化里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流血,所以西方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宰制他者、占有对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围绕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观逐层展开。
B.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展开论证,在中西方对比分析中阐述并凸显中华文明价值观。
C.文章阐明的中西方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异,解释了中西方人本主义不同。
D.文章末段比较中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状况,印证了“和谐高于冲突”的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超越独立个人,主动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里承担了责任而被称为“诗圣”。
B.西方人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义务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权利观念多。
C.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小孩对父母说,我有权利要求你照顾我,这是不合时宜的。
D.英国历史学者汤因比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和大乘佛法能拯救人类社会。中华文明价值体系加以推广,会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和发展于东亚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而伴随着农耕族群所建政权的出现,最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

囿于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对皇权的崇拜,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天下”的范围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而扩展,“天下”也有理想化和现实化的差别。《诗经﹒小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对理想化“天下”的描述,而史书中常出现的“大赦天下”,说的是现实化的“天下”,即皇帝政令可以实施的范围。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描述“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可以视为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人理想中“天下”范围的现实理解,多民族主权国家中国就是在这一辽阔区域内自然凝聚形成的。

“天下”有理想和现实之分,“天下”的人群相应也有“夏”“夷”之别。较早创建政权的中原农耕族群,很早就看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群凝聚的影响,并有了“五方之民”的族群划分,《礼记·王制》就记载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最早对不同族群的认识,这种认识明显有别于基于种族而来的民族国家理论,其划分的标准不是相貌、肤色等人种特征,而是生产生活方式,划分的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

“五方之民”随着秦汉王朝的“大一统”及对农耕族群的凝聚和整合,演变为“夏”“夷”两大群体。在两大群体划分的基础上,司马迁在《史记·西域传》中将西域的众多族群分为农耕和游牧,很明显是以中原地区被称为“汉”的族群与草原地区被称为“匈奴”的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为标准划分的。民国时期的地理学者胡焕庸以瑷珲和腾冲为两端,将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分布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线虽然和司马迁的划分不完全吻合,但基本上也可以将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

回顾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和所建政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对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朝各代奉行的“因俗而治”“用夏变夷”“以夷制夷”等政策都基于这些认识,同时这些认识也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凝聚和交融、中华民族初步实现的凝聚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论是称为“夏”“夷”,还是称为“农耕”“游牧”,在中华大地上互动的这两大族群的事迹几乎占据了古籍记载的绝大部分,它们不仅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化,成为共同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祖先。

(摘编自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这是由于他们对皇权的盲目依从和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不高。
B.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天下”的范围也在扩展,也有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之分。
C.中国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是以种族特征作为划分标准,这一划分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
D.司马迁和胡焕庸都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标准,基本上将我国境内人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人对天下和族群的认识为中心,阐述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特点。
B.文章在阐述古人的“天下观”时,对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的范围进行了比较。
C.文章引用《诗经》《史记》等典籍中的相关材料,使文章有文化厚度,又有说服力。
D.对于古人的族群观,文章首先分析了其作用,然后具体阐述了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的 “天下”和史书中“大赦天下”中的“天下”,所指范围并不一致。
B.中国历朝各代的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用夏变夷”“以夷制夷”等政策,和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并且在不同时代,“天下观”和“族群观”的观点有所不同。
D.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夏”“夷”共同缔造的,其形成时期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自然凝聚”。
2020-10-13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人类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决策,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之博弈,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其发展对人类和环境有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与替代性。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工厂的自动化使很多传统制造业工人面临失业,如今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将会使失业范围扩大,留给人类的岗位进一步被局限,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另外,人工智能的运转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得不到保障。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等,通过机器算法自动判断并向用户推荐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内容,机器对我们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够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反而使人类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

如何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应该是当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话题。大数据时代,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互联网从业者指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新技术和工具,它会结合所有领域,通过大数据,提升各个行业发展。诚然,人工智能应该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将它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

以核物理为基础的原子弹对生命的伤害难以估量,然而将其应用到能源与医疗方面,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核物理的发展相似,人工智能不断拓宽人类对能力的认知边界,并具有巨大的两面性,属于超前的研究,很可能会触及伦理道德底线,因此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和理性的约束去开发。

(摘编自王永峰《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致力于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
B.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是使用算法解析数据,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未来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
D.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人工智能应该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眼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论述了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两次运用引证法,论述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以遏制人工智能“崛起”的观点。
C.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引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话题。
D.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带给人类社会便捷与福利,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它会迈上智慧阶段。
B.人工智能未必能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确实无法改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决策。
C.人工智能的替代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机器通过影响人的决策而使人类的行为机械化。
D.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
2022-10-11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大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大体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人究竟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里,长幼间的权利和义务皆有一定的安排,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亲属关系决定。
B.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决定于地缘,地域上靠近与否和方位上的尊卑都是血缘关系的投影。
C.家族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是指,不同的家族存在于不同的地域,因地域可以区分出家族。
D.血缘社会中商业不能存在,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通常交易是在契约社会之中发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了血缘社会的概念,并阐明了血缘社会的特点,为后文阐述做铺垫。
B.文章通过分析地缘与血缘二者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血缘在乡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C.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形象地揭示了血缘与地缘合一的人口不流动社会状态。
D.文章采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仍是有变动的。人的生老病死,家族在战争、灾荒等情况下的迁徙都是例子。
B.血缘继替是安稳既存秩序最基本的方法,抛弃这一方法,社会纠纷就会无法避免地发生。
C.如果商业可以在血缘之内发展,那么血缘社会的性质可能已发生改变,契约能起作用。
D.中国社会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2021-08-18更新 | 2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